摘要:“央视临时空降的家庭剧《四喜》,开播第二天收视率就从1.2%掉到0.9%,弹幕里三成在骂黄明昊演技,这锅到底该流量背,还是剧本背?”
“央视临时空降的家庭剧《四喜》,开播第二天收视率就从1.2%掉到0.9%,弹幕里三成在骂黄明昊演技,这锅到底该流量背,还是剧本背?”
先别急着下结论。
把遥控器放回茶几,仔细看一眼屏幕:蒋欣还是那股子狠劲,童瑶的台词依旧稳,可一到黄明昊送外卖的桥段,镜头就像被按了暂停——表情没动,观众先出戏。
这不是简单的“偶像不会演戏”老调重弹。
真正让人心里咯噔的,是制作方明明清楚时间紧、任务重,还要把一条家庭伦理的钢丝绳,拴在一位零经验爱豆的脚踝上。
数据显示,腾讯视频热度8000,听起来漂亮,可弹幕关键词“黄明昊演技”占比超30%,相当于每三条留言就有一条在喊“劝退”。
有人真的掉头就走:猫眼专业版里,“因黄明昊戏份弃剧”成为次日收视下滑的高频理由。
导演沈严出来打圆场,说孩子去体验了两周外卖员。
可体验生活不等于能扛住特写镜头。
现实主义家庭剧最残忍的地方就在这里——它不给滤镜,一抬眼就得让观众相信“你是我邻居”。
肢体僵硬、台词飘,问题被放大,是因为旁边站的是蒋欣。
观众刚被她的爆发力吊起情绪,下一秒就被黄明昊的“木头反应”拉回现实,落差像从高铁扔进牛车。
编剧蓝小汐的回应更实在:缓冲型角色本来就难写,既不能太抢戏,又得把冲突托住。
可难写不等于要把赌注押在“流量吸睛”上。
《人世间》当年让雷佳音带王锵,至少给新人留的是“沉默少年”人设,情绪缺口小;
《相逢时节》把张艺兴直接扔进商战漩涡,口碑瞬间翻车——可见角色难度与演员段位必须匹配,否则就是式操作。
有人吐槽“老戏骨也带不动”,其实老演员根本没义务当救命绳索。
他们只能演好自己的段落,无法把对方的台词节奏、呼吸起伏也一并代劳。
镜头一开,各凭本事。
更尴尬的是,家庭剧观众比古偶、悬疑粉更“毒”。
她们天天在菜市场砍价,一眼就能识破“演”的痕迹。
黄明昊那张偶像脸一出现,弹幕立刻刷出“广告里走出来的人”,现实主义墙体瞬间塌角。
但把锅全扣给一个22岁的爱豆,并不公平。
制作周期被临时压缩,宣发仓皇上阵,剧本边拍边改,都是隐形成本。
行业默认的“老带新”配方,本质是用流量换招商,用戏骨保口碑,算盘打得精,却忽略最核心的一环:新人到底拿什么接住戏?
答案其实不复杂:要么给时间,要么给角色。
时间指的是系统训练,不是两周体验生活;
角色指的是“低情感浓度”的切入点,让新人先学会在镜头里“像”一个人,再挑战“是”一个人。
《四喜》目前唯一能扳回局面的,是剧情里的70万债务纠纷。
法律博主已经开始拆解“父债子还”到底合不合法,热搜词条有了,真社会议题被点燃。
只要后续故事持续输出“我家会不会也被突然追债”的共情,演技缺口可能被话题稀释,长尾收视还有回升余地。
对观众而言,这是一次再明确不过的提醒:家庭剧没有仙侠滤镜,也没有悬疑反转,它只靠“像”和“真”两个字吃饭。
对平台而言,热度与骂声齐飞的模式,短期能冲KPI,长期却消耗品牌公信力。
最该被看见的真相是:流量转型不是原罪,错的是把尚未准备好的孩子,直接推到需要“生活沉淀”才能托住的角色面前。
观众骂的不是黄明昊,而是那条“赚快钱”的流水线——它用老戏骨的演技抵押,用新人的流量套现,最后让所有人一起承担口碑滑坡。
下次再看到“老带新”三个字,不妨先问两句:
新人训练了多久?角色难度降了没?
如果答案含糊,遥控器会给出最诚实的收视曲线。
毕竟,观众手里的换台键,比任何公关声明都锋利。
来源:龙吟RF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