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你还在追逐那些浮于表面、充满套路的文旅作品,别忘了,真正能带动旅游热潮的,往往是那些用心呈现自然风光和文化底蕴的作品。
如果你还在追逐那些浮于表面、充满套路的文旅作品,别忘了,真正能带动旅游热潮的,往往是那些用心呈现自然风光和文化底蕴的作品。
央视一套的新剧《乌蒙深处》就用最朴实的方式告诉我们,一个轻故事也能变成引爆旅游的“爆款”。
这部剧最大的亮点不在于复杂的剧情,而是用大量镜头捕捉乌蒙山的山川、草原和少数民族的文化,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它不炒作大故事,没有繁琐的人物关系,而是专注于风景和文化的叙述。
这样的策略,难得一见。
更有意思的是,剧中男主女主的爱情线配合着农村振兴的主题打造,结合苗族刺绣和民宿,很多年轻观众都感同身受。
这样一部“轻故事、重风景”的作品,成功吸引了年轻人的注意力,成为新的旅游推广利器。
不用夸大宣传,不用硬插广告,纯粹凭借内容的真实魅力打动人心。
值得关注的是,贵州省在《乌蒙深处》播出后,迅速反应。
官方公布了主要取景地点:六盘水的野玉海景区、毕节的百里杜鹃,以及黔西的化屋村。
借助这部剧,贵州旅游的“同款打卡地”轻松变成了爆款。
不仅如此,线上旅游线路也跟着火了。
携程、同程都开始推出“乌蒙山深度游”,包括民宿、苗族刺绣体验、山地露营等,把剧集里的场景变成了实际的旅游体验。
可以说,简单的作品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回报。
这几年,贵州靠这种“剧带旅游”的模式,不断刷新旅游数据。
数据显示:首播一周,六盘水和毕节的酒店预订量同比涨了40%,年轻游客占比超过六成。
这不光证明了一个剧的火爆,更提醒我们,文化+旅游的结合才是未来的趋势。
但换个角度想,这样的做法也反映出一些问题:到底是不是所有“轻故事+风景”的作品,都能带动旅游?
除了风景吸引人,背后的文化传承和基础设施是否到位?
这些都值得深思。
贵州的做法告诉我们,要把文化细节做得更深,非遗手工艺、民俗文化的展示不能只靠“点缀”。
把旅游体验和文化深度结合,让游客既玩得开心,又能感受到文化的底蕴,才能实现真正的长远发展。
想想看,如果未来这些景区不仅仅是“打卡地”,还是“文化传承地”,那岂不是双赢?
景区基础设施的升级、交通的便捷,也变得尤为重要。
否则,再火的剧也只是短暂的流量。
再者,剧中明星的参与和宣传也很关键。
像毛晓彤、秦俊杰等人是否会随着热点,加入到贵州的文化推广中?
这些元素能否持久带动粉丝消费,成为旅游新宠,也得靠持续的官方和民间合作。
最后,这部剧告诉我们:用心的内容、及时的推广,再加上基础设施的配合,才是让一个地区旅游真正火起来的秘诀。
这也许是贵州最近的一次成功尝试,只是它背后的思考和策略更值得借鉴。
在未来,单纯依靠“景点+宣传”的模式,也许难以持续。
真正的核心,是把文化融入生活,把旅游当作一种文化传承和认同的方式。
这样,旅游才不会只是短暂的“看一眼”,而是成为让人留恋、愿意反复回味的精神体验。
总之,任何一个地方,只要用心把风景和文化结合得自然真切,就能创造出引爆人气的“爆款”。
像《乌蒙深处》这样的作品,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欣赏的享受,更是一场关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启示。
别忽视了,用不浮夸的内容,去打动人心,也许,就是未来旅游的最大出路。
来源:欢快晚风d2pUMG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