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央视八套的黄金档,一向被业内当成“保险箱”,播一部火一部是常态。
央视八套的黄金档,一向被业内当成“保险箱”,播一部火一部是常态。
可这回《四喜》一亮相,保险箱直接变“翻车现场”:首周平均收视0.58%,连频道平均线的一半都够不着,第三集更惨,观众跑掉三成。
豆瓣4.7分,稳稳坐上2023年央八最低宝座。
热闹没蹭到,先把自己挂在了耻辱柱上。
问题出在哪?
先听声音。
剧里硬塞评弹当背景,苏州观众直接傻眼——发音、用词、腔调,没一样对版。
有人把错误台词剪成合集,点赞比正片还高。
导演张寒冰出来解释:想制造“南北文化碰撞”。
观众不买账:碰撞没见着,撞车现场倒是真的。
文化细节一旦失真,就像米饭里嚼到砂子,一口就毁一锅。
再说孕妇戏。
童瑶增重8公斤,算敬业,可镜头一推近,观众只看见“演”——手扶腰、皱眉、深呼吸,动作像清单打钩。
剧情更离谱:女主先被婆婆指着鼻子骂,再遭老公出轨,转头摔门狂奔,居然孩子平安无事。
产科医生忍不住发微博:重大情绪冲击下,早孕期流产率显著升高,编剧怕不是把子宫当防弹舱。
医学漏洞一出,社交平台上“倍速教程”疯传,教大家0.5倍速跳过吵架,再1.5倍速看预告,省时保命。
家庭线也卷进漩涡。
蒋欣演的“大姑子”一出场就摔杯子、吼弟媳,分贝值拉满。
粉丝后援会赶紧发“理性观剧”倡议书,呼吁“给角色成长时间”。
可观众被前几集吓怕了,生怕后续还是“吵完这屋吵那屋”。
剧评人一句话扎心:创作者把“戏剧冲突”误当“每日打卡”,不吵够KPI不算完工。
结果情绪疲劳比剧情先到位,遥控器自然转向隔壁综艺。
更尴尬的是商业端。
坊间传言广告商撤资,片方连夜否认,却悄悄把日更两集改成一集,给后期“回炉”留时间。
配乐从第12集起拿掉大部分评弹,重新铺氛围。
可观众流失像退潮,喊是喊不回来的。
岳红在采访里补了一句“婆婆后期会反转”,被弹幕吐槽:人物弧线不是靠嘴说,得靠剧本在前面埋种子,现在都快收割了才想起翻地,晚喽。
说到底,《四喜》踩中的不是单一雷区,而是都市情感剧“流水线”上的连环雷:方言当装饰、孕妇当工具、吵架当味精、反转当补丁。
创作者以为猛加料就能鲜,忘了真正提味的是生活本身的层次。
观众不是怕冲突,是怕冲突没来由;不是讨厌狗血,是讨厌狗血里没一滴真情。
当“她题材”被简化为“她吵架”,再华丽的阵容也救不了场。
当然,片方还在挣扎,后续若能砍掉无效撕扯,把人物动机捋顺,让苏州话先过本地人耳朵,再让孕妇戏回到人间常识,也许能捡回一点口碑。
只是数据最诚实:第三集就流失三成,真等得到翻盘那天,还剩几位观众留在沙发上?
这口“回锅肉”能不能炒香,决定的不只是《四喜》的命,也是一大堆待播家庭剧的胆。
来源:机智的奶酪ztvlN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