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民的名义》里,李达康是出了名的“强势领导”——为了湖畔新城建设,他下令一周内拆完大风厂,却没料到工人因股权问题誓死阻拦,还引发了火灾。为平息事态,他拍板让政府垫付4500万安置费,可这笔钱该怎么凑,成了下属的“烫手山芋”。
《人民的名义》里,李达康是出了名的“强势领导”——为了湖畔新城建设,他下令一周内拆完大风厂,却没料到工人因股权问题誓死阻拦,还引发了火灾。为平息事态,他拍板让政府垫付4500万安置费,可这笔钱该怎么凑,成了下属的“烫手山芋”。
有人像孙连成那样,被骂得狗血淋头;有人却像赵东来,能让李达康主动松口“这钱我来想办法”。同样是拒绝领导,为啥结局天差地别?想在李达康这样的“实干型领导”手下吃香,赵东来的做法藏着3个关键。
第一:“带着手脚干活”,比“光喊口号”管用
大风厂失火当晚,赵东来和孙连成同时到了现场,可表现完全不同:
- 赵东来忙着维持秩序、处理突发情况,李达康下命令时,他能立刻回应“我们已经在做了”——他不是被动等指令,而是主动预判、提前行动;
- 孙连成呢?面对“大风厂股权怎么还在工人手里”的疑问,只会说“我才当几天总指挥,不清楚”。把“刚接手”当借口,本质是没把工作扛在肩上。
李达康要的从不是“听话的下属”,而是“能解决问题的人”。赵东来的核心优势,就是“眼里有活、手里干事”——他会先执行、再沟通,而不是先抱怨、再推诿。
第二:“有理有据拒绝”,比“硬刚或顺从”更聪明
凑4500万时,赵东来和孙连成都不想出钱,但方式天差地别:
- 孙连成只会说“我出不起”,没方案、没理由,像个只会甩锅的“甩手掌柜”,彻底点燃李达康的火;
- 赵东来则摆清立场:“山水集团赚了几个亿,凭啥让公安从维稳经费里出?我怎么跟干警交代?非要我出,您给我写个条,不然我辞职。”他没硬刚,而是讲清“钱不该我出”的逻辑,还把“辞职”的底线摆出来,既守住原则,又给足领导台阶。
李达康看似强势,却懂“惜才”——赵东来有能力、敢担当,是他需要的“干将”,所以愿意让步;而孙连成既没能力又没态度,自然成了“出气筒”。
第三:“懂领导的‘急’”,比“只做表面工作”更重要
李达康急着拆大风厂,不是“不讲理”,而是要推进湖畔新城建设,还得平息火灾后的恶劣影响。赵东来懂这一点:
- 他不纠结“拆不拆”,而是聚焦“怎么拆才能稳”——帮着协调工人情绪、梳理股权问题,本质是在帮李达康解决“核心矛盾”;
- 孙连成却只盯着“钱能不能不出”“活能不能不干”,完全没get到李达康“要快速平息事态”的急迫,反而拖慢进度。
对李达康这样的领导来说,“共情他的目标”比“讨好他的情绪”更重要。赵东来的每一步行动,都在往“解决问题”上靠,这才是他能被信任的关键。
其实李达康从不是“非黑即白”的人——他强势,是因为想做实事;他对下属严格,是因为自己也拼尽全力(在金山县为修路奔波,在林城拒绝污染企业)。孙连成的“躺平”看似没犯错,却没办成实事;赵东来的“敢拒绝、会做事”,才是职场里最稀缺的能力。
遇上李达康这样的领导,别想着“混日子”,也别怕“被要求”——像赵东来那样,把事做扎实、把理说清楚、把领导的目标当自己的方向,反而能走得更稳。
来源:洒脱麻酱mjl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