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开播24小时热度不到5000万,昔日短剧顶流王奕然被同天新戏甩开整整一倍流量,评论区齐刷刷刷过一句话:男主没输,输的是剧本。
开播24小时热度不到5000万,昔日短剧顶流王奕然被同天新戏甩开整整一倍流量,评论区齐刷刷刷过一句话:男主没输,输的是剧本。
点进后台数据,曲线更扎心。
上线120分钟,热度爬得比蜗牛还慢;同期韩雨彤和曾辉的《千金谋》直接破亿,王凯沐的《半熟老公》也稳在8000万高位。
连郭宇欣那部没砸大钱宣传的《我们的野蛮生长》都飙到6500万。
平台运营把截图甩进工作群,只配了三个字:扑得稳。
可怪事来了。
第二天中午,弹幕池突然活跃,热搜词条里冒出田甜一的名字。
有人剪了她三分钟出场合集,点赞量一晚上涨破三十万。
短视频平台跟着推流,#他先沉沦女二好带感# 冲上娱乐榜前五。
原先预定的话题男主,意外成了背景板。
田甜一不是新人,却也算不上熟脸。
去年她还在小成本网剧里演被男主错过的白月光,戏份加起来不到二十分钟。
这次拿到狐狸系反派,一抬眼就把观众勾住。
剧本写她算计,她偏在眼角留一点真;写她撩人,她先退半步,再轻轻凑近。
屏幕外的情绪被她捏得死死的。
对比之下,男主角色扁平得像纸。
观众不是没给王奕然机会,六部代表作积累下的滤镜足够厚,可滤镜遮不住剧情老套。
第一集失忆,第二集契约恋爱,第三集误会分手,套路一条龙,弹幕齐刷停。
有人统计,前三集里男主台词里出现最多的一句是你要听我解释,出现七次,观众直接免疫。
平台内部复盘会议流出的一张表显示:田甜一角色讨论度占全剧68%,男性观众比例从42%涨到59%,平均观看时长拉高11分钟。
换句话说,她一个人把大盘拖回及格线。
制片人连夜加更她的番外小剧场,广告商把原本给男主的饮料植入转放到她手上,品牌方只提了一个要求:镜头务必给到她喝第一口。
有人把孟娜拿出来对比。
孟娜和王奕然合作四次,CP粉剪出无数神级场面,播放量最高的那条混剪至今挂在站里。
可孟娜的角色底色是倔强干净,观众看多了会倦。
田甜一刚好相反,亦正亦邪,观众永远猜不到她下一步是捅刀还是递糖。
新鲜感直接碾压情怀。
短剧市场早就过了靠脸吃饭的阶段。
去年平台签演员,把片酬拆成三部份:基础酬、热度奖、完播奖。
热度奖看的是角色独立话题量,完播奖看的是观众能不能坚持到大结局。
田甜一这波操作,直接帮片方拿到后两项奖金,业内估算她个人额外进账七位数。
王奕然没闲着。
团队放出路透,下一部戏他演反派,女主是电影圈空降的青衣。
通稿里写黑化寸头、健身增肌,评论区前排都在问:剧本给不给力?
观众不担心他演技,怕的是故事再重复。
流量退潮后,演员能握住的只剩角色。
再看平台排期,下月待播的六部短剧里,女二上桌成了标配。
制作方发现,观众对完美女主无感,更想看不完美的活人。
于是有人写贪财女律师,有人写利己女医生,人设越带缺点,讨论越高。
田甜一只是最先跑出来的那一个。
业内朋友透露,她下一部戏已经签完约,饰演被生活逼到墙角的小城姑娘,预告片里一个抬眸镜头被买股党截屏疯转。
平台提前锁定A+评级,理由简单:她能让观众停留。
流量可以刷,停留时长刷不了。
算法时代,观众手指就是投票器。
田甜一用三分钟证明,戏份多少不重要,能不能让人回味才重要。
王奕然用一部哑火剧提醒市场,顶流不是通行证,剧本才是方向盘。
短剧赛道越来越像速食店,上新要快,口味要辣。
观众胃容量有限,记不住冗长深情,只记得刺激瞬间。
演员想长红,得在有限镜头里塞满细节。
田甜一做到了,下一批想上桌的女二们,已经在练习怎么笑里藏刀。
别急着给任何人判出局。
这行最不缺的就是反转,今天被唱衰,明天就可能靠一个角色翻身。
王奕然还有存货,田甜一还有新角,观众只需要做好一件事:点开,看完,再决定要不要给下一集十分钟。
数据冰冷,情绪滚烫,下一部爆款,也许就在你指尖划走的前一秒诞生。
来源:小峰影视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