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1月12日,由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共同主办的网络微短剧《贝家花园的秘密》研讨会在京举行。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北京广播电视台、海淀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同志,专家学者、主创代表、制作播出机构代表、媒体代表等50余人
11月12日,由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共同主办的网络微短剧《贝家花园的秘密》研讨会在京举行。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北京广播电视台、海淀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同志,专家学者、主创代表、制作播出机构代表、媒体代表等50余人出席会议。
会上,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副局长级领导孟锐表示,这部剧是北京局紧扣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重大历史节点,聚焦重大题材,主动作为、精心培育佳作的生动实践,是探索主旋律微短剧精品化的成功尝试。未来,北京局将持续巩固优化“北京大视听”精品孵化机制,着力为微短剧精品涌现保驾护航。
北京广播电视台党组成员、副总编辑李秀磊介绍了这部剧的创作初衷、难点、探索方向。她表示,利用好新兴文艺形式,讲好北京故事,紧扣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重大历史节点做好宣传,是北京台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该剧根据真实历史改编,在秉持严谨态度的同时,兼具强情节、快节奏的微短剧特征,让微短剧不仅能提供情绪价值,还能提供情感价值和情怀价值,积累了提升主旋律文艺题材传播效能的宝贵经验。
海淀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李朝阳表示,这部剧在题材上深度挖掘、精深加工,主创团队大量查阅史料,多次前往现场调研,精心构思背景设置、情节呈现,作品兼顾谍战张力与时代质感。该剧以微短剧的表现形式,拓展了主流价值的传播渠道,让主流价值在市场上找到了落脚点,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红果精品短剧运营经理王雨彤表示,这部剧既有历史厚度又有时代温度,填补了微短剧领域北京抗战史题材的空白。红果通过前期精准预热、端内资源集中投放、话题与传播联动等方式,用更精准的受众定位、更灵活的宣发节奏,让剧中的好故事触达更多观众。
北京广播电视台听听运营中心主任、北京讯听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总制片人陈彦旭表示,这部剧充分体现了新大众文艺的特点,兼具人民性与参与性,是传统媒体在互联网时代引领潮流,搭建和青年群体沟通桥梁的成功尝试。北京广播电视台燃剧社编剧徐然分享主创团队的创作经历,她表示,好故事是创作的根基,主创团队始终秉持精品创作的态度,认真研读历史资料,不断探索创新,找准切口、切准主线,力图用微短剧的新大众文艺形式,让主题创作用好情节、好内容打动观众。本剧“刘佩”饰演者谢卓亚表示,在创作过程中,主创团队始终怀有敬畏之心与信念感,专注细节表达,力图在短时间内把人物情绪、故事冲突传递给观众,饰演“刘佩”这个有血有肉的独立女性角色,对她而言,也是一个挑战。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中国广播电视艺术资料研究中心研究员李京盛,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光明日报原副总编辑陆先高,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关玲,北京大学副研究员、融媒体中心音视频办主任吕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视听传播系副主任何天平等专家认为,这部剧打开了新时代微短剧创作的新风,是革命历史题材轻量化表达的尝试,既保持了历史严肃性,又具有较强的戏剧张力,推动微短剧题材多样、提质升级。这部剧在媒介上“一鱼多吃”,在节奏上“一针见血”,在人物上“一见如故”,在文化上“一脉相承”,在美学上“一叶知秋”,用艺术的表现方式、平实的叙事视角让剧情具有可信度,让观众具有亲切感,是一部有温度、有深度、有力度的微短剧精品力作,让重要的故事在这个时代真正被看见、被记住、被传承。与会专家还围绕如何把握正确创作方向、营造良好创作生态、探索微短剧精品创作等话题展开深入探讨。
网络微短剧《贝家花园的秘密》由北京广播电视台原创制作、红果短剧“果燃计划”重点扶持,入选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北京大视听”重点网络视听文艺作品片单。该剧基于法国医生贝熙叶的真实事迹展开创作,以独特视角聚焦北京抗战历史、致敬反法西斯英雄,为革命历史题材与微短剧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创新范本,是北京微短剧精品化的具体实践。该剧9月27日上线后,取得了良好的收视成绩和舆论反响。
来源:综艺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