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1月12日,根据欧阳黔森长篇小说《莫道君行早》改编,由毛晓彤、秦俊杰主演的《乌蒙深处》在CCTV-1黄金档惊艳亮相。这部剧以乌蒙山为纸,以奋斗为墨,用诗意的镜头语言,为全国观众描绘出一幅乡村振兴的动人画卷。
11月12日,根据欧阳黔森长篇小说《莫道君行早》改编,由毛晓彤、秦俊杰主演的《乌蒙深处》在CCTV-1黄金档惊艳亮相。这部剧以乌蒙山为纸,以奋斗为墨,用诗意的镜头语言,为全国观众描绘出一幅乡村振兴的动人画卷。
一、乌蒙之“歌”:唱响贵州奋斗之声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乌蒙山在此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精神的图腾。它既如柳宗元笔下"岭树重遮千里目"般的阻隔,又似王安石"险以远则至者少"的召唤。
编剧巧妙地以山的沉静与坚韧,串联起三组人物看似平行却又交织的命运:麻青蒿的果敢与闯劲,吴艾草的坚韧与智慧,衮菖蒲的质朴与彷徨,他们与故乡的撕扯、与外部世界的碰撞,以及对本土文化(如非遗技艺、生态农业)的再发现与再创造。
剧本精心铺陈了一张 “奋斗流” 的网,看似聚焦于个体命运的起伏,实则每一处转折都精准地指向 “乡土振兴”与“心灵归位” 这一双重核心。
这种 “实” 并非笨重,而是一种充满叙事力量的 “积淀” 。它允许观众跟随“三棵草”的脚步,在崎岖的山路、轰鸣的工地、静谧的田野与热闹的电商直播间里,体验时代浪潮拍打乌蒙山脉的真实回响。
并不是依靠夸张的巧合或悬浮的逆袭来强行制造高潮,而是依靠人物在现实困境中信念的动摇与坚定、关系的破裂与弥合,以及那片土地本身所蕴含的磅礴生命力,制造出一种质朴却撼人心魄的戏剧张力。
二、人物之“根”:扎根泥土的奋斗群像
主角“乌蒙三棵草”绝非符号化的“扶贫先锋”,有改变命运的渴望,也有面对现实的无力;有走出去的冲动,也有割舍不下的乡愁。
恰似《诗经》中的“参差荇菜”,各具其态,各美其美。麻青蒿的锐气令人想起"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豪情;吴艾草的坚韧恰似“采采卷耳,不盈顷筐”的执着;衮菖蒲的彷徨则如“行道迟迟,载渴载饥”的求索。
毛晓彤、秦俊杰等演员褪去明星光环的表演,一定能将这份源自土地的“蛮劲”与逐步成长的“智慧”刻画得深入人心。
更可贵的是,剧中每个人物都如杜甫笔下的“邻人”:“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他们不再是背景板,而是有血有肉的参与者:可能是坚守传统手艺的老匠人,可能是最初不解的父辈,也可能是从观望到积极加入的邻里乡亲。
这些鲜活的生命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情天地,让乡村振兴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可触可感的日常。
三、立意之“新”:回归乡土的振兴叙事
《乌蒙深处》剧本的格局远不止于讲述一个“走出大山”的故事。它深刻触及并回应了当代中国的核心命题——如何安放乡土中国?
“三棵草”的出走与回归,是无数乡村青年命运的缩影。令人想起陶渊明"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的千古之问,却又赋予其新时代的解答。
通过三位主角在城市与故乡之间的穿梭、挣扎与最终抉择,有力而温暖地传递了核心价值:真正的“深处”,不是地理的尽头,而是梦想的起点;乡村振兴,不是简单的资金回流,更是人才、理念与希望的回流。
同时,巧妙地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这一宏大理念,融入跌宕起伏的个体命运和产业发展的具体实践中。它不回避矛盾(如发展的阵痛、观念的冲突),但更着重展现新一代青年如何将"互联网+"的翅膀安在传统技艺上,让蜡染图腾在直播间绽放,使茶山云雾通过电商飘香,闯出一条新路。
他们的成功,并非一蹴而就的奇迹,而是通过扎实的细节和可信的动机,展现出的时代必然与个体奋斗相交织的希望之路。这种将个人梦想融入家乡巨变的叙事策略,极大地提升了剧集的时代价值与情感共鸣。
四、细节之“光”:融合细节的美学表达
毋庸置疑,这是一部治愈系的暖剧,无论是“悬崖村”环境的视觉震撼,还是村民日常劳作的艰辛与喜悦;无论是从篝火映照的欢歌到指尖流淌的刺绣,从山间采茶的晨露到直播间跃动的数据,都充满了浓郁的时代印记和地域特色。
一句质朴的乡音,一次篝火旁的欢聚,一场关于未来的激烈争论……这些充满生命质感的笔触,共同构筑了令人信服且动容的 “乌蒙故事” ,让整部剧作宛如一幅现代的《清明上河图》,在细微处见精神,在平凡中显真章。
它并未陷入传统乡村剧“苦大仇深”或“政策宣讲”的窠臼,而是选择了一种厚重而温润的“山石叙事”。“乌蒙三棵草”麻青蒿、吴艾草、衮菖蒲从“悬崖村”走出的开端,并非为了渲染苦难,而是为一场关于“根”与“路”的时代探索定下基调。
结语:山野之风,亦可澎湃
《乌蒙深处》让我们看到,最深沉的力量往往孕育于最质朴的土壤。正如《道德经》所言"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真正的振兴不是割裂传统的突进,而是带着文化基因的回归与创新!
让我们循着荧屏里的灯火,一同走进《乌蒙深处》,感受这场来自贵州山野的、既踏实又滚烫的追梦之旅。毕竟,山还是那座山,却因人的创造而焕发新生;人还是那些人,却因山的滋养而生生不息。
来源:零度时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