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优质基因,探寻微短剧进阶路径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10-31 20:00 1

摘要:“我们不要总去想一个优美的、伟大的生活形式已经衰落了,现在最关键的是,要在年轻人可能拥有的生活中,重新找到优美和伟大的可能性。在这个过程中,我希望向短剧更多地学习。”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中文自修》主编汤拥华这样说。近日,由北京市文联主办,北京文艺评论家协

“我们不要总去想一个优美的、伟大的生活形式已经衰落了,现在最关键的是,要在年轻人可能拥有的生活中,重新找到优美和伟大的可能性。在这个过程中,我希望向短剧更多地学习。”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中文自修》主编汤拥华这样说。近日,由北京市文联主办,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北京电视艺术家协会承办的“坊间对话第44期:微短剧:基因图谱与进阶方案”活动举办,业界人士就微短剧话题展开对谈。

短剧内容是足球赛的“射门集锦”

数据显示,我国微短剧用户已接近7亿,且覆盖全年龄段;且涵盖多元的文化承载力,现实、现代、玄幻、古代等多种类型剧集都能在微短剧中找到自己的表达。

“每个细分类型中都能看到优秀作品,整体创作能力在提升;拥有很强的话题制造力,不仅是视觉作品,更是文化现象。同时,也有许多需要进一步处理的问题。”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胡一峰说。

汤拥华认为,微短剧是很自然的产物。一是生活方式的可能性,微短剧中每一个确定的人设都代表一种生活方式的可能性;二是快意恩仇的可能性,也许我们不是特别能理解这个世界有多大,但是真正的审慎首先来自于跟非常不同的人生活在一起;三是探索故事向其他媒介空间延展、共鸣的可能性,需要去思考微短剧包含的游戏式的打怪升级结构,同普通人生活、社会文化命题之间的关系。

“微短剧有新、短、内容为王的特点。”红果短剧精品短剧负责人魏钦涛认为,首先是“新”, 微短剧是全新事物,而非简单的长剧切片,两者的叙事结构、创作逻辑、拍摄手法、受众对象都完全不同;其次是“短”,微短剧相当于用电影的时间长度讲述长剧的故事跨度,这就是其领先性所在,节奏短平快,信息密度非常高,符合当下受众喜好;最后是“内容为王”,微短剧目前仍是完全靠内容说话,只要用户爱看就有流量、有收益、能发展。

“独舌短剧”主编许心强认为,微短剧同其他文艺形式明显区别在于,其主动将创作姿态降到最低,让观众平视甚至俯视,不再带有教化宣传等思想包袱与表达欲望,杜绝了“教观众做人”和“高级审美”的创作姿态。

“如果把电影看成是一场90分钟的球赛,那么微短剧就是射门集锦。无论是霸道总裁、重生复仇、还是战神等,观众在休闲时就想看点通俗易懂的、看得爽的。”许心强说。

行业尚处蓝海期,让观众吃上更多“细糠”

参差多态是美的本源,微短剧是大众文化的,配得上更好的东西。“微短剧的发展不是变成长剧,而是变成更好的微短剧。”汤拥华看来,微短剧的变化令人欣喜,一是叙事吸收长剧特色,情节线索不再单一,人物关系更加复杂,叙事手法愈发成熟;二是快意恩仇不再局限于打脸逆袭,而是更注重展现人物的自我坚持;三是探索微短剧美学语言,通过镜头语言展现人物与空间的关系,增强人物与环境的对话感,让观众吃上“细糠”。

微短剧精品化不可能一口气吃成个胖子。对此,许心强坦言,现在的微短剧同早期相比已是天壤之别,但目前微短剧精品化的定义尚未明晰,从业者和平台往往从题材创新和制作上下功夫,将其作为微短剧精品化的方向。在官方推动的创作计划中,创作者也展现出自己的姿态和追求,起到较好的引导作用。

魏钦涛认为,微短剧是处于蓝海期的新行业,市场上挂着满树的果子,人们往往选择去摘好摘的果子,但是好摘的果子总会被摘完,用户总有一天会审美疲劳,届时行业将面临选择,向上或向下发展。在政策、监管、平台的努力下,堵死向下发展的路,激发其创造力,使其自然而然向上演进。

“新的艺术门类往往在争议中发展,对微短剧的发展要持风物长宜放眼量的态度。”胡一峰说。(光明网记者 李政葳)

来源:光明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