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实讲,这部剧能火,不只是剧情好看,更因为它敢把演艺圈的里子扒出来给人看,那些幕后秘辛、人性博弈,还有女性在行业里的难,都写得太真了。
刚刚结束的台湾金钟奖上,《影后》成了最大赢家,不光在台湾本土受认可,大陆观众也给了它豆瓣8.2的高分。
老实讲,这部剧能火,不只是剧情好看,更因为它敢把演艺圈的里子扒出来给人看,那些幕后秘辛、人性博弈,还有女性在行业里的难,都写得太真了。
《影后》的故事能这么戳人,根源在导演严艺文的创作,本来想只聚焦角色本身,但后来发现不结合她的经历,根本没法懂这故事的底气在哪。
严艺文自己拿过金钟奖,之后却陷入职业倦怠,还专门去做了多位女演员的田野调查,她把自己的反思和别人的真实经历揉在一起,才造出了这个既虚构又像纪录片的演艺圈缩影。
没有这份真实打底,剧中那些行业细节怕是很难让人信服,剧里的演艺圈,说穿了就是个残酷的修罗场,资源就那么多,抢的人却挤破头。
选角时的权力角力一点不藏着,角色归谁往往不是看演技,而是资本和人脉早就定好的,投资人王董的女儿王可南就是典型的“资源咖”,她能拿到角色,对那些拼尽全力的演员来说,本身就是种无声的讽刺。
新演员史艾玛的变化更让人唏嘘,她一开始也是抱着梦想来的,可慢慢就学会了行业的“规则”,先靠友情套取试镜信息,再在关键时候抢走朋友的角色,甚至为了得到导演认可去献吻。
她不是突然变坏,而是一步一步被环境推着,把自己变成了“商品”,把关系当成了工具。
剧里那句“就算跌倒,也要把这一跤跌得漂亮”,看着是励志,细想其实是从业者的无奈,哪怕输了,也得装出专业的样子。
更让人无奈的是明星、经纪公司和媒体的关系,说是共生,其实更像互相伤害,薛亚之和周凡本来是最好的朋友,后来却成了宿敌。
她们之间的纠葛没被当成人情世故,反而被媒体包装成八卦,变成观众茶余饭后的谈资,媒体不只是报道她们的生活,还在主动塑造她们的“现实”,把她们的危机放大、扭曲,甚至变成彼此攻击的武器。
她们不光要在镜头前表演,生活里也得接着演,演那种“故意作对”的戏码,公和私的界限早就没了,她们的情绪被公众的期待绑着,说句话、做个表情都要被解读。
到最后,怕是连她们自己都搞不清,哪次是真心,哪次是在迎合别人,《影后》里关于女性的困境,写得尤其扎心。
职场性骚扰的问题,剧里没回避,女演员黎芯妮在片场被楼一安饰演的刘冠成导演动手动脚,这种行为没被直接点破,反而裹在“讲戏”“沟通”的专业外衣里。
受害者想反抗都难,毕竟人家拿“工作”当借口,你要是闹起来,反而可能被说“不懂配合”,很显然,这不是单个案例,是行业里权力不对等的老问题,有人拿着权力,就敢欺负没话语权的人。
年龄焦虑更是女演员绕不开的坎,演艺圈太痴迷青春了,衰老在这行里像种“原罪”。
周凡挣扎在事业低谷,没机会接好角色;潘茵茵拼命维持“冻龄美魔女”的人设,却不小心暴露了真实年龄;资深影后游燕芳虽然受尊敬,可也只能演些配角。
不光演艺圈,很多行业对女性年龄都有隐性要求,但演艺圈把这点放大得特别明显,镜头里的衰老比现实中更扎眼,观众不买账,资本就更不会给机会。
这种“不能胖、不能丑、不能老”的压力,不是某个人的问题,是整个行业给女性设的框,薛亚之和周凡的关系,是剧里最复杂也最动人的部分。
薛亚之本来是当红演员,后来为了家庭和丈夫的事业,退到幕后做了制作人;周凡有才华,却总碰不到好机会,一直陷在低谷。
她们俩从互相扶持到互相猜忌,转折点就是薛亚之退圈、周凡继续打拼。
后来薛亚之的丈夫李子齐请周凡演主角,两人又被拉到一起,过去的亲密和现在的隔阂撞在一起,矛盾一下子就爆了。
杨谨华在访谈里说“简单来说就是太在乎了”,本来想把这理解成普通的恩怨,后来发现不是,她们的矛盾不是恨,是“被背叛的爱”和失望。
这种在压力下变味的女性友谊,其实在很多行业都有,只是演艺圈把它放大了而已。
而且你会发现,不管是好莱坞贝蒂・戴维斯和琼・克劳馥的宿怨,还是香港、大陆那些女演员的竞争,背后都有行业的影子,男性主导的产业,好像总喜欢挑拨女性对立,这样才能赚更多眼球,拿更多利益。
《影后》最特别的地方,是它模糊了戏和现实的边界,杨谨华现实里多次入围金钟奖,却从没拿过主角奖;剧里她演的周凡,也是个演技好却总拿不到奖的演员。
剧中周凡自嘲“入围多次但没拿过一次奖”,这句话一出来,了解杨谨华的观众都懂,这根本就是把她的真实经历搬上了屏幕。
谢盈萱则正好相反,她现实里凭《谁先爱上他的》拿过金马奖最佳女主角,是公认的实力派;可在剧里,她演的薛亚之是从台前退到幕后的制作人。
这种现实和角色的反差,本来想当成巧合,后来发现是导演故意的,她利用观众对演员的了解,不用多费笔墨,就能让角色的情感更重。
而且有意思的是,剧集播完后,杨谨华凭《不良执念清除师》拿了金钟奖最佳女配角,算是给剧里的遗憾补了个现实的圆满,《影后》能成功,也不是孤军奋战,是台剧整个产业在进步。
之前《俗女养成记》就打破了偶像剧的套路,讲普通女性陈嘉玲的成长,不搞玛丽苏,只说生活里的真实困境;后来《华灯初上》用悬疑讲日式酒店小姐的故事,把女性之间的复杂关系写得特别透。
《影后》则是站在这两部剧的肩膀上,它有《华灯初上》里复杂的女性角色,也有《俗女养成记》对现实的批判,更敢把矛头对准自己所在的影视行业。
如此看来,台剧是一步一步在进阶:从讲女性在社会里的难,到讲女性在特定圈子里的关系,再到敢扒创造女性角色的行业本身,台剧能复兴,背后有三个关键原因。
Netflix这类全球流媒体平台进来后,不只是给了更多钱,更重要的是把观众的胃口养刁了,大家看惯了高品质的英美剧,台剧要是还停留在过去的偶像剧水平,根本没人看。
这就逼着台剧提升故事复杂度和制作质量,台湾政府也帮了不少忙,文化部通过补助、投资、培育人才这些政策,给产业托了底。
还有严艺文、谢盈萱、杨谨华这批创作者,他们有了足够的阅历,不想再拍简单的偶像剧,更想讲成人世界的复杂故事。
这三者凑到一起,形成了良性循环,政策给底气,资本给机会,创作者给实力,台剧想不进步都难。
《影后》的意义不只是拿了多少奖,更在于它敢“向内看”,一个产业成熟的标志,不是能拍出多少娱乐观众的作品,而是敢不敢反思自己的问题。
《影后》就做到了这点,它把演艺圈的丑事、女性的难都摆出来,不回避、不美化,这种勇气,比任何奖项都珍贵。
它也给华语影视提了个醒:只有扎根现实、敢说真话,才能拍出真正打动人的作品,未来要是有更多这样的剧,不管是台剧还是大陆剧,对观众来说都是好事。
来源:梦回迷城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