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于和伟在《沉默的荣耀》里的吴石,孙红雷在《潜伏》里的余则成,张嘉益在《悬崖》里的周乙,他们都堪称教科书级别的表演。
在国产剧中,谍战剧之所以让人欲罢不能,除了烧脑的剧情和紧张的氛围,一个立得住的特工角色更是灵魂所在。
而在谍战题材的长河里,于和伟、张嘉益、孙红雷三位实力派演员,都曾塑造过让人过目难忘的特工形象。
于和伟在《沉默的荣耀》里的吴石,孙红雷在《潜伏》里的余则成,张嘉益在《悬崖》里的周乙,他们都堪称教科书级别的表演。
然而我们把这三个角色放一起对比就会发现,同样是扛着“特工”的身份,三人演出来的感觉却截然不同,差距也浮现了出来。
提起于和伟演的特工,《沉默的荣耀》里的吴石绝对是独一份的存在,他不同于以往谍战剧里特工要么身手矫健、要么八面玲珑的刻板印象。
而于和伟塑造的吴石,自带一股“文人风骨”,这种特质让这个角色从众多特工形象里脱颖而出。
要知道吴石的身份本身就很特殊,他是国民党军中的高级将领,身处权力核心却心向光明,这种双重身份注定了他的潜伏之路充满了极致的压抑。
于和伟对这个角色的把控,精准到了每一个眼神和体态,在国民党同僚面前他总是微微颔首,说话语速平缓却字字有力,既有高级将领的威严,又带着几分文人的谦和。
而这种“藏锋”的状态,完美契合了吴石需要在敌人眼皮子底下掩人耳目的处境。
最让人叫绝的是于和伟的“微表情演技”,他将情绪变化拿捏的非常到位,把吴石内心的紧张和强大的心理素质展现得淋漓尽致。
全剧没有很夸张的肢体动作,没有声嘶力竭的内心独白,但却让观众跟着捏了一把汗。
他塑造的吴石就像一杯陈酒,初尝平淡,但细细品尝却后劲十足,完美诠释出了特工”的隐忍与坚守。
如果说于和伟的特工是“藏锋于内”,那孙红雷在《潜伏》里演的余则成,就是“藏锋于拙”。
因为这个角色彻底打破了观众对特工的固有认知,原来特工不一定非得是“精英范儿”,也可以是个看起来唯唯诺诺的“老好人”。
余则成的初始身份是国民党军统的小职员,性格懦弱,说话总是带着点讨好的语气,走路时甚至会下意识地缩着肩膀。
而孙红雷刚出场时,就把这种“小人物”的卑微感演得入木三分,让观众一度以为他就是个混日子的普通职员。
孙红雷对余则成的塑造胜在“生活化”,在办公室里他特别会讨好领导,将吴站长哄得一愣一愣的。
而更难得的是,孙红雷对角色情感的把控也相当好,余则成与翠平的感情线,从最初的互相嫌弃到后来的生死相依,孙红雷用细腻的表演展现了这种情感的转变。
不仅如此,在哭戏方面孙红雷很少号啕大哭,而是用微表情和眼神来表达那种压抑到极致的悲痛,这比直白的哭泣更有冲击力。
他塑造的余则成,虽然看上去就像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的普通人,但却在平凡的外表下藏着一颗强大的心,这种反差感让角色极具感染力。
而张嘉益在《悬崖》里演的周乙,则是另一种完全不同的特工形象,可以说是“精英特工”的极致代表。
如果说余则成是“于无声处听惊雷”,那周乙就是“于惊涛骇浪中稳如泰山”,张嘉益用自己独特的气质,把周乙的沉稳与城府演绎到了极致。
周乙的身份是伪满洲国警察厅的特务科科长,这个职位身处敌人的核心圈层,稍有不慎就会满盘皆输。
而张嘉益为了贴合这个角色,从体态到气质都做了精准的调整,走路时腰杆挺直,步伐稳健,眼神锐利却不张扬。
不管面对多大的危机,脸上都很少有夸张的表情,这种“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状态,完美诠释了周乙作为老牌特工的强大心理素质。
除此之外,张嘉益表演最出彩的地方是“克制”,周乙与搭档顾秋妍假扮夫妻执行任务,两人从最初的针锋相对到后来的生死与共,期间有很多复杂的情感波动,但张嘉益始终用克制的方式来演绎。
张嘉益用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赋予了周乙一种“厚重感”,而这种厚重感来自于角色的经历,也来自于角色的责任。
周乙最后为了营救顾秋妍的女儿莎莎而牺牲,面对敌人的枪口他没有丝毫退缩,只是平静地整理了一下衣领,眼神里带着对革命的忠诚和对亲人的不舍。
张嘉益用平静的表演,演绎出了最震撼的力量,让观众明白真正的精英特工,不是没有情感,而是能把情感藏在心底,用责任和信仰支撑自己前行。
总体而言,其实把于和伟、孙红雷、张嘉益的特工角色放一起对比,我们很难说谁的表演更胜一筹,因为他们塑造的是三种完全不同的特工形象,各自贴合角色的设定,都达到了“人戏合一”的境界。
于和伟塑造的吴石形象,用细腻的微表情和坚定的信念感,展现了潜伏在敌人核心圈层的隐忍与坚守。
孙红雷塑造的余则成形,是小人物特工的典范,他用生活化的表演和强烈的反差感,让观众看到了潜伏者的平凡与伟大。
而张嘉益塑造的周乙形象,则是精英特工的标杆,他用克制的表演和沉稳的气质,诠释了老牌特工的城府与担当。
这三位实力派演员的表演之所以能成为经典,关键在于他们没有陷入“特工套路化”的误区,而是根据角色的身份,经历和性格,赋予了角色独特的灵魂。
于和伟的“稳”、孙红雷的“活”、张嘉益的“沉”,这都是他们对角色深刻理解后的精准表达。
而三位演员也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一个道理,好的表演不是刻意炫技,而是让角色真正“活”在观众心里。
来源:芸汐渃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