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微短剧如何“踏浪出海”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10-31 15:46 1

摘要:在吉隆坡一座商场的中庭,一个年轻人正全神贯注地盯着手机。撞车失忆、归来逆袭、双面人生、假面夫妻……这些叙事元素被压缩在每集不足两分钟的微短剧内,极快的节奏、密集的爽点,正让全球数以亿计的观众“上头”。

本刊记者 谢玮

在吉隆坡一座商场的中庭,一个年轻人正全神贯注地盯着手机。撞车失忆、归来逆袭、双面人生、假面夫妻……这些叙事元素被压缩在每集不足两分钟的微短剧内,极快的节奏、密集的爽点,正让全球数以亿计的观众“上头”。

“一批新的应用程序将丰富多彩、情节跌宕的故事直接送到你的手机上,并已将YouTube、网飞等长期霸榜的应用从商店的榜首位置挤了下来。”美国国家公共电台敏锐地捕捉到这股潮流。

这不是孤立的场景,而是产业趋势的生动切片。

目前,中国微短剧产品已经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市场规模剑指百亿美元。据DataEye数据,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有超2.7亿人次下载中国短剧。截至3月,海外市场的中国短剧APP已增至237款,同比去年增长近4倍。

微短剧正在加速改写传统的内容消费节奏,并悄然提升着中国文化产业的全球能见度。

竖屏叙事让海外观众“上头”

孤儿女主Selene每日在打压与欺凌中挣扎,她唯一的希望,是传说中命定的狼人出现,救她脱离苦海。

这是北美热门微短剧《命中注定的我的禁忌之恋》的开场。该剧由中国公司生产,采用欧美演员和场景拍摄,在北美市场引起了巨大反响,充分展现了竖屏叙事的巨大潜力。

包括ReelShort、DramaBox、GoodShort等在内的多款中国背景的微短剧APP,已在多个海外市场长期位居应用榜单前列。

根据Sense Tower的统计,截至2025年3月,ReelShort和DramaBox的全球累计收入分别达到4.9亿和4.5亿美元。

中国微短剧在短时间内“圈粉”全球,离不开背后深厚的产业积淀。

“微短剧的底层爽点、虐点、甜点全球相通,霸总和逆袭类在欧美也吃得开。”微短剧制片人李策向本刊记者说。

微短剧的成功在于,通过“高浓度叙事+碎片化时长+移动端适配”的模式,将情感要素压缩在几分钟内密集输出,完美填补了用户通勤、如厕、睡前等间隙,高效地提供了即时情绪满足。

打开微短剧平台,从“禁忌之恋”到“背叛与复仇”再到“亿万富翁情事”“霸道男主”,热门题材与国内如出一辙。付费模式也类似:用户可通过单集付费或订阅解锁,也可通过观看广告换取虚拟币,平台则依靠应用内购买与精准广告投放实现双重变现。

这背后,是中国在网文IP生态、短视频产业链及算法推荐技术等方面积累的产业能力,正逐步向海外市场延展。

在此基础上,微短剧出海呈现出两大主要市场方向。李策告诉记者,东南亚市场因文化背景相近,观众对剧中呈现的情感共鸣点和价值观接受度较高,将国内已验证的爆款微短剧,通过AI进行字幕翻译和语音同步,即可快速、低成本输出,在当地平台播放。

欧美市场,虽然用户付费能力强、潜力巨大,但也对出海团队的本土化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中国经验的全球“适配”

7月,迪士尼支持创新企业的投资计划“加速器”项目公布了2025届入选企业名单。中国公司点众科技旗下微短剧平台DramaBox成为4家企业中唯一的微短剧公司。

点众是较早嗅到海外商机的玩家之一。

“2023年下半年我们开始微短剧出海,当时已经有同行的爆款作品验证了海外市场的可行性。”点众相关负责人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入局海外微短剧市场并非心血来潮,而是公司阶段化出海战略的延续。

早在2019年,点众便通过网络文学平台Webfic进入海外市场,积累了广泛的用户基础,加深了对当地内容偏好的理解。

“视频语言具有普适性,比起文字,视频的门槛更低,更适合出海。”该负责人说,从网文到微短剧,本质上是从文字的“爽”到视听的“爽”的进化。

DramaBox快速迭代出“翻译改编+本土原创”并行的内容策略。其片单中,既有如《I Kissed A CEO And He Liked It》这类源自国内成熟IP的快速移植,也有 《Fake Dating My Rich Nemesis》等为北美市场量身定制的原创剧目等。

目前,DramaBox主要采用会员订阅制。“从付费情况来看,美国等英语地区用户的订阅意愿较强,而东南亚地区用户的付费能力相对有限。”该负责人说。

为此,点众在海外建立本地化团队,洛杉矶有近200人的创作和拍摄队伍,国内制片和编剧赴美参与管理。

在“点众们”以灵活的身段探索市场之际,爱奇艺、抖音、腾讯等国内主要长视频平台也相继布局微短剧出海业务。

在爱奇艺的内容体系内,时长1至5分钟的竖屏作品被定义为“微剧”,以区别于5至20分钟的横屏“微短剧”。

“我们将微剧作为出海的重要内容形式之一,主要是基于全球市场对这种内容形态的旺盛消费需求。”爱奇艺副总裁宋佳对本刊记者说。

自2019年爱奇艺国际版APP上线以来,平台已通过《苍兰诀》《赘婿》等长视频内容在全球范围内夯实了用户基本盘,这为微剧出海“开辟了航线”。

她透露:“截至今年6月底,微剧已成为爱奇艺国际版在印尼、韩国和巴西市场的第二大会员拉新品类。”

在内容供给上,爱奇艺采取“译制与原创并行”的策略:现阶段以国内优质内容的海外本地化翻译播出为主,快速响应需求;同时,为更好融入当地市场,积极制作海外原创微剧,正积极尝试与当地制作公司合作承制、与当地平台联合投资制作等多种开放模式。

“很多爱情、大女主相关的故事播出效果很好,加之国内在此类题材上储备充足,平台在出海初期会偏好这类题材。”宋佳说。

她同时说,本土化改编是关键环节。以印尼市场为例,“主创团队会依据当地的社会规范,对情感表达方式进行细致调整”。

无论是“单点突破”还是“生态协同”,企业已不再是简单地“卖几部剧”,而是将一整套在中国市场被验证过的“方法论”,与全球市场的本地化需求进行深度适配。

从“走出去”到“扎进去”

“短、平、快”的成功经验,并不意味着前路一帆风顺。当出海从初期“走出去”迈向深度的“扎进去”,中国微短剧企业仍需跨越多重挑战。

“出海微短剧是有成本壁垒的。”点众科技相关负责人说,“APP的运营、海外人员运营、海外剧的制作成本都不小。企业应结合自身制定最适合的出海策略,付费还是免费、区域策略还是全球化战略,避免盲目扩张。”

行业数据显示,相比国内一部约50万元人民币的投入,海外制作成本通常在15万至20万美元之间,加上后期投流成本,总投入可达百万美元。

李策对此感受更深,微短剧追求极致效率的“短平快”生产模式,在遭遇欧美影视工业体系时显得“水土不服”。当地演员和团队无法接受“一天拍10~12小时、两班倒”的强度,导致拍摄周期拉长,成本激增。

除了成本压力,更深层次的挑战在于文化“转译”。

“微短剧出海是内容出海,文化融入是比较大的难题,要提前调研当地文化,进行本土化结合。”点众相关负责人说。

李策认为,在欧美市场,国内微短剧依赖的“情绪主体论”难以引发共鸣。“国内编剧为东亚观众设计的‘钩子’‘爽点’和‘反转’,欧美观众可能完全‘无感’。双方在家庭观念、个人与社会关系、社会热点以及‘爽点’和‘反转’的理解上存在巨大差异。”

面对挑战,行业的应对务实且迅速。

李策介绍,微短剧的产业地理版图上涌现出不少“重镇”。西安凭借其庞大的留学生资源,成为一个天然的“外籍演员库”,极大降低了在本地拍摄海外题材选角难题与成本门槛;上海则以专业的影视制作团队和国际化的都市场景,为生产接近欧美质感的高质量内容提供保障。

“海外微短剧的市场非常大,会越来越好。”点众相关负责人认为,随着AIGC等技术的发展,行业效率有望进一步提升,未来会朝着“内容本土化、技术驱动化、商业多元化”方向演进。

“微剧出海展现了中国内容形态的创新活力。”宋佳说。目前,中国在微剧的创作、制作、播出等环节已具备全球领先优势。这种竖屏、快节奏的内容形态,契合全球用户对爽感叙事的共同偏好。“随着更多国际创作者的加入,大家的合作探索还将产生更多创意和创新。”

从网文出海、游戏出海,到如今的微短剧出海,中国文化产业逐步建立起基于用户洞察、技术驱动与产品化思维的全球化内容能力。

小小的竖屏之上,多样化的文娱产品正在跨越山海,融入全球数字生活。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