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央8《依依向北风》被骂下架这事我是跟着热搜进来的,看着挺猛,点开前心里还有点期待,央八这几年牌面放那儿,印象里《人世间》《大江大河》《山海情》,朴实,耐看。
央8《依依向北风》被骂下架这事我是跟着热搜进来的,看着挺猛,点开前心里还有点期待,央八这几年牌面放那儿,印象里《人世间》《大江大河》《山海情》,朴实,耐看。
到了这部就不一样了,我看完前几集脑子里就一个词,不贴,贴不到那个年月,也贴不到那种生活的劲儿。
说拍“人间烟火”,口号很熟,镜头一亮我愣住,夜里摆摊卖鸡蛋,光打得像综艺舞台,近景一推,一筐鸡蛋一堆水果还见着烧鸡。
70年代知青摆摊能摆成这样,老观众在评论区直接一句甩过去“那不是卖鸡蛋,是走私”,弹幕里有人笑,有人摇头,我盯着那筐鸡蛋有点出戏,就这起手式,想走生活流的劲儿没抓住。
演员出场更拧,鲁诺那张脸熟,快40的年纪剪个西瓜头硬往知青身上靠,一靠就显得别扭,镜头贴近,纹路跟剧情一样深,打架那场我盯着他喘气,节奏有点飘。
有人在下面留“这是《岁月神偷》吧”,一句话把气质点出来了,女主盛雪竹的感觉也偏,菅纫姿现代戏干净利落,这里一上来脸上粉厚,眼线重。
身上那股“都市干练”的味儿压不下去,站在土屋前的那一瞬间像是在走宣传照,演员不差,放到这个语境就不对路。
布景说到这儿要夸一嘴,墙体做得像那么回事,屋子里的器具齐全,玉米串辣椒挂着,美术肯定忙了很久,真就真在细节齐活,问题是干净过头,地上没灰,衣服不脏,屋里透亮,鞋底白得发光。
镜头里风吹着也像是风机打点好的那种均匀,七十年代农村的现场如果是这样,老一辈看了心里估计发空,我不纠结脏不脏这事,就是站在镜头前这股“拍照用的真”太明显。
剧情往后走开始拼盘,三集以后密集上材料,“未婚先孕”“知青偷卖粮票”“替人养孩子”,一个接一个往里塞,还有一幕军人出动去压住知青的冲突,场面做得挺大。
有人把这段截出来传,评论区有人丢下“这也太侮辱智商了吧”,一句话把质疑丢到桌面上,看过点史料的都知道那段岁月问题多,但到动用军队这个级别,戏剧化在这儿往上加码,刺激是刺激,历史和生活的尺子没对齐。
最绕的地方是剧组话里话外说得挺满,采访里提“参考了很多史料”。
观众看完就问,参考的是哪本,哪段,那个年代的年轻人,眼神里带着的东西很具体,倔一点,羞一点,心里有盼头也有顾虑,说话里带口音,走路不敢太招摇。
这部里大家站位整齐,气势足,台词一出口“我们要改变命运”,这句放在当下的办公室也很顺,放在那时候就不贴,创作的方向像是在拍理想中的热,屏幕前的人要的是生活里的热。
央八这次的选择像是在走流量逻辑,谁有粉丝就上,哪个题材有热就拍,怀旧这个词安全,容易过审也容易卖。
过去那几部能立住靠的是气味,《人世间》的厂房和街巷,《山海情》的泥土和风沙,《大江大河》的进与退,都是往里走,走到人和土地的关系里去,这部偏偏往外看,把外面的光和形靠前,内容就空一层。
“假的过份”这个词在热评里刷屏,我不太爱用这种词,说事实更稳,观众里有人是亲历者,有人父母是知青,有人小时候就住土坯房。
他们看这部的时候脑子里会出现自己家的灶台,自家的院子,镜头给了一个整洁的版本,给了一个不脏不乱的版本,这种处理在宣传照里好看,放到戏里就像是在用摆拍去覆盖记忆。
女主穿着干净的衣服在风里哭,妆纹丝不动,那一瞬间像影楼的故事集。
说年代感这件事,靠服化道能到一层,靠人能到里头,张艺谋拍《山楂树之恋》的时候用周冬雨,小姑娘那种羞涩是真带出来了,不是技巧,是天然的不熟练撑住了角色。
观众看懂的是那股生,眼睛里有水汽,《依依向北风》里演员完成任务的能力挺整齐。
你能看到他们对台词的处理,对镜头的把握,缺的是那点生活里过来的钝感,熟练有用,过度熟练就像在完成作业。
假戏拍得多,真戏会被怀疑,央八过去被当成底线,是因为大家心里有杆秤,这个平台不靠花活,靠的是做实。
《依依向北风》这次发生的事让秤低了一边,观众的信任是慢慢攒的,消耗也很快,这件事不是个别剧组的问题,是平台的选择方式出了偏差。
历史不是装饰,年代不是背景板,拍电视剧是在做记忆的拼图,每一块都要合,黄瓜刷绿漆这比喻老了点,可放这儿能解释,看着新鲜,入口空。
先把尊重放在前头,尊重看的人,尊重被讲述的人,尊重自己的招牌,观众说下架,不是闹,是提醒,别拿摆出来的年代去替换过过的生活,这事不能再走偏。
来源:文史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