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鱼配茅台?看了假历史!神剧八路军伙食豪华,网友亲自下场吐槽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10-26 18:00 1

摘要:可现在的一些抗日剧里,战士们的伙食好得让人怀疑人生,砂锅羊肉端上来,还有人说“以后天天吃”,驴肉火烧热气腾腾,女战士却一脸嫌弃,有剧情里战士走进饭馆,张口就要“大一点的鲍鱼”。

八路军战士端着大碗红烧肉,旁边还有人嫌弃地说“又吃肉,我要吃素”,这是在拍哪个年代的故事?[熊吉]

以前老八路参军打鬼子,最常念叨的一句话是:“那时候能喝上一碗野菜粥,肚子里有点渣滓,就算运气好了。”

可现在的一些抗日剧里,战士们的伙食好得让人怀疑人生,砂锅羊肉端上来,还有人说“以后天天吃”,驴肉火烧热气腾腾,女战士却一脸嫌弃,有剧情里战士走进饭馆,张口就要“大一点的鲍鱼”。

1940年八路军总部规定的伙食标准是每人每天五分钱,五分钱是什么概念?只够买二两小米,遇上青黄不接的春荒,战士们就得挖野菜、剥树皮、啃草根。

延安时期有个真实记录,朱德总司令带头开荒种地,自己纺线织布,彭总一个月才能吃上一次肉,那还是因为身体太虚弱,组织上特批的营养餐。

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八路军从3万人发展到百万大军,他们靠的不是山珍海味,靠的是小米加步枪,靠的是坚定的信念。

可现在某些编剧眼里,这些不够“好看”,他们觉得观众想看的是精致的画面、考究的造型、丰盛的美食,于是抗战剧变成了偶像剧,根据地变成了美食城。

有部剧里甚至出现了烤全羊宴席,十几个战士围着篝火,啃着滋滋冒油的羊腿,有说有笑,这场景拍得确实唯美,但它发生的背景是1942年,那一年华北大旱,根据地饿死了多少老百姓?

这种对历史的轻慢不只是伤害了亲历者的感情,更可怕的是误导了年轻一代。

2013年开始广电部门就在整治过度娱乐化的抗日剧,《一起打鬼子》因为“裤裆藏雷”等荒诞情节被停播。

根本原因还是创作者的态度问题,有些编剧导演压根没想过要尊重历史,他们眼里只有流量和收视率,为了博眼球,什么都敢往剧里塞,管他符不符合历史事实。

那些真正用心的作品,《亮剑》里李云龙吃顿饺子都要等过年,平时就是玉米面窝窝头,这才是真实的八路军生活。

《绝命后卫师》里有战士们饿得走不动路,师长把自己仅有的一小把炒米分给大家,每人只能分到几粒,这场戏没有台词,只有演员们颤抖的手和含泪的眼神,却让人看得心碎。

我们这代人没有经历过战争,无法体会饥饿的感觉,更无法想象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坚持战斗需要多大的意志力。

不是在胡编乱造的剧集里,看着战士们吃鲍鱼、烤全羊,然后轻飘飘地说一句“原来抗战也没那么苦嘛”。

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更不是可以随意消费的商品,每一部抗战剧背后,都应该承载着对先烈的敬意,对历史的敬畏,对观众的负责。

看完这些抗日神剧里的“豪华伙食”,网友们的评论也是相当精彩,说出了很多大实话。

“八年抗战是中华民族一段充满血与泪的严肃历史,先辈们常常是食不果腹、以黑豆、杂粮甚至野菜果腹,条件极其艰苦。”

“看到剧里八路军战士居然能对着梭子蟹、烤全羊挑三拣四,甚至说出“吃肉的都是二傻子”这种台词,包括一些抗战老兵的后代,都感到这不仅是“侮辱智商,更是对先烈的不敬”。”

“把抗战剧拍成“舌尖上的八路军”,完全模糊了历史的焦点,让年轻一代可能误以为当年的斗争是如此轻松儿戏。”

“这哪是打鬼子,这是拍《抗战年代之野外美食求生》吧?”

“剧组伙食是不是太好了,以至于觉得当年八路军也这标准?”

“这可能是一些编剧和导演为了追求所谓的“看点”和“爽感”,一味迎合市场,却忽略了最基本的历史真实。”

“部分创作者可能本身就缺乏对那段历史的敬畏之心和必要的了解,导致创作偏离轨道,甚至受到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

“这与整个影视剧市场在某些时期的急功近利有关,制作周期被压缩,剧本打磨不够,也就难免出现各种“神剧情”了。

如果你有机会给这些“神剧”的导演提一个建议,你最想说什么?或者,哪部抗战剧在你心中真正做到了尊重历史又好看?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信源:中国国防报

来源:梦回迷城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