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79年暑假的一天,我来到父亲的单位看电视,那时的电视机还是稀罕物件,村里几乎没有电视机。部分机关企事业单位购买了电视机,也是14寸的黑白电视机。当时的电视台只有晚上和星期天白天播放电视节目,所以要想白天看电视,只能是星期天。记得那天上午在父亲单位看电视,中
1979年暑假的一天,我来到父亲的单位看电视,那时的电视机还是稀罕物件,村里几乎没有电视机。部分机关企事业单位购买了电视机,也是14寸的黑白电视机。当时的电视台只有晚上和星期天白天播放电视节目,所以要想白天看电视,只能是星期天。记得那天上午在父亲单位看电视,中央电视台播放的是电视单本剧《不及格的妈妈》,那是我人生中看的第一部电视剧,也是第一次在荧光屏上,读懂“父母”二字的重量。
四十多年前,还没有电视连续剧,所有的电视剧都和电影一样,一集就看完。《不及格的妈妈》讲述了两个母亲的故事,情节也不复杂。一个总是皱着眉,手里好像永远攥着根鸡毛掸子,孩子吃饭慢了要骂,写作业错了要打,连出门和小伙伴玩会儿,都要被拽回来罚站。屏幕里的孩子总低着头,肩膀缩着,说话细声细气,连笑都带着怯意,看得我悄悄攥紧了衣角——我从没想过,原来有的孩子在家,是这样战战兢兢的。另一个妈妈则完全相反,孩子要糖就给糖,摔了玩具不批评,甚至和别家孩子打架,她还护在前面说“我家娃没错”。屏幕里的孩子被惯得满地打滚,抢别人的东西,对着大人撒泼,可妈妈总笑着说“孩子还小”。那会儿我不懂什么是“溺爱”,只觉得这孩子咋这么闹,可妈妈为啥不说说他?直到后来大人议论,才隐约明白,这样惯着,也不是疼孩子。
电视剧演完时,屋里静了好一会儿,父亲一个同事说“这俩妈妈,一个太狠,一个太宠,都把孩子带偏了”。我趴在爸爸腿上,忽然抬头问:“爹,你咋不打我呢?”爸爸笑着摸了摸我的头:“咱疼你,不是靠打;管你,也不能惯着呀。”那天晚上的风特别软,我躺在被窝里翻来覆去,想起自己放学回家能和小伙伴在巷口追着跑,作业写累了妈妈会端来一碗糖水,犯错了爸爸会蹲下来跟我讲道理——原来我每天过的日子,就是屏幕里那两个孩子没得到的“刚好”。
后来的日子里,我看了无数部电视剧,彩色的、高清的,剧情越来越复杂,画面越来越精致,可再也没有一部像《不及格的妈妈》那样,让我记了四十多年。它不是什么大制作,甚至连演员的名字我都忘了,可它像一颗小小的种子,在我心里种下了对“教育”最朴素的认知:好的父母,从不是两个极端的选择,而是在严厉与包容之间,找那个让孩子敢笑、敢说、敢犯错,也知道对错的平衡点。
如今我也成了父母,偶尔会想起那个夏夜的荧光屏。每当孩子调皮捣蛋,或是学习遇到挫折时,我都会想起屏幕里那两个“不及格的妈妈”,也想起当年爸爸那句简单的话。原来有些道理,真的会在第一次接触的瞬间,就刻进心里——就像那年夏夜的月光,和荧光屏上的故事,一直亮到了现在。
来源:禹贡老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