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笑随歌》用一对“疯批美强惨”与“清醒大女主”的极致人设,成功成为“女将军”题材的黑马之作,其副线CP的意外出圈更成为一大惊喜。德塔文以数据为证,深度解读了这场“圈层深耕”的成功之道,并基于其稳健表现,就如何让精彩故事触达更广泛受众,提供了极具建设性的思考与
《一笑随歌》用一对“疯批美强惨”与“清醒大女主”的极致人设,成功成为“女将军”题材的黑马之作,其副线CP的意外出圈更成为一大惊喜。德塔文以数据为证,深度解读了这场“圈层深耕”的成功之道,并基于其稳健表现,就如何让精彩故事触达更广泛受众,提供了极具建设性的思考与前瞻性探讨。
01
《一笑随歌》走势分析
在2025年竞争异常激烈的国庆档期中,《一笑随歌》凭借其在古装题材中 “女将军”与“双强”设定的差异化特质,成为同类型题材中的一匹“小黑马”。剧集播出期平均景气指数为1.880,在全年古装剧赛道中位列第23位。这一成绩表明,《一笑随歌》在古装剧这一竞争白热化的赛道中,稳固了自身的基本盘,热度表现处于中游水平。
图源:德塔文科技
01
同期竞争态势详解
在《一笑随歌》播出的10月档,各大视频平台均有重点剧集布局。爱奇艺推出本剧,腾讯视频有《许我耀眼》坐镇,优酷则接连上线《入青云》与《暗河传》,芒果TV亦有《水龙吟》在月底入场。这种各平台均手握古装或大剧的“对垒式”排播策略,使得市场流量被高度瓜分,《一笑随歌》作为一部非S级剧集,在缺乏顶级流量和强力营销支持的情况下,面临着较大的突围挑战,难以在“诸神混战”的格局中抢占绝对优势。
开播期 :
本剧于10月2日开播,此时市场由赵露思、陈伟霆主演的都市剧《许我耀眼》牢牢占据主导地位,该剧凭借流量演员优势持续维持爆款热度。同时,成毅主演的古装剧《赴山海》虽已至收官阶段,但余热尚存。在此背景下,《一笑随歌》凭借扎实的制作与独特的题材,开播后迅速跻身并站稳市场第二梯队,展现出一定的竞争力与市场号召力。
爬升/胶着期:
10月8日起,随着优酷古装剧《入青云》的上线,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一笑随歌》与《入青云》《沉默的荣耀》等剧集形成了激烈胶着的态势,在日榜第二至第四名之间反复交替。
关键节点/拐点:
本剧的景气峰值出现在10月11日,由“谋十三载 报杀子仇”等高能剧情引爆。10月20日,另一部古装竞品《暗河传》上线,分流了部分古装剧受众,本剧景气指数开始出现小幅回落而非断崖式下跌,显示出在面对同类型强力竞品时,其观众基本盘仍具有一定的稳固性。
图源:德塔文科技
02
景气走势分析
播出前期(10.02-10.07):
首播景气指数1.517,证明剧集凭借导演、主演阵容及题材具备一定的市场基础关注度,开局热度良好。随后在“双强”人设与“宿敌重逢”等情节的驱动下,景气指数迅速攀升,于第三日(10.04)首次突破2.000,达到2.045,证明剧集开篇的剧情节奏与人物塑造成功吸引并留住了观众,传播效果达到热播剧标准。
播出中期(10.08-10.18):
此阶段为剧集热度峰值区,景气指数在2.000水平线上下波动,共计7天破2.000。热度峰值2.068出现在10月11日,对应剧情为“谋十三载 报杀子仇, 扭曲父爱 延续工具”,显示出强情节、高反转的权谋与家族仇恨戏份是驱动热度的核心引擎。观众讨论焦点集中于主角团的复仇计划、多角关系的纠葛以及配角的黑化反转。
播出后期(10.19-10.25):
随着核心复仇线索的展开和部分反派的下线,剧集热度进入平稳收官阶段,大结局(10.23)景气指数为1.575,表现平稳,热度回归至开播水平。收官后热度自然回落,表明剧集的核心吸引力与主线悬念的推进高度绑定,随着故事尘埃落定,观众的即时讨论热度也随之完成释放,符合强情节类型剧集的传播规律。
图源:德塔文科技
03
口碑趋势解读
本剧口碑呈现典型的 “平开稳走” 走势。开分 6.5 分,收官稳定在 6.5 分,截至10月28日共有 3.7万 人参与评分。
5星与4星评价占比合计约 38.9%,构成了本剧的口碑基本盘。其主要贡献者是认可剧集“双强”人设、逻辑在线、李沁女将军形象塑造成功的核心受众。3星(中立评价)占比始终是所有星级中最高的,达到 36.9%。整个评分分布呈现中间高、两头低的“纺锤形”,这是典型的路人盘特征,表明大部分普通观众认为该剧“还行”,评价客观。
综合来看,《一笑随歌》的口碑真实、健康,但影响力有限。它成功说服了观看它的那部分观众,获得了“还不错”的评价,但未能吸引更多人“观看它”。究其原因,除了市场竞争激烈外,题材的垂直性是关键。作为“女将军”题材的黑马剧集,虽已成功塑造了独立、清醒的女性形象,但其核心看点(权谋、家国、复仇)与传统古偶的核心受众(偏爱甜宠、虐恋)存在错位,同时也未能完全吸引偏好硬核历史或武侠的男性观众,导致其受众基本盘相对狭窄,难以实现大众化传播。
图源:德塔文科技
02
《一笑随歌》的受众分析
《一笑随歌》的受众表现可概括为“高留存、窄开口”,这一现象是外部市场激烈竞争与剧集内部精准定位共同作用下的结果。该剧在巩固基本盘的同时,并未在传统古偶的红海市场进行同质化竞争,而是凭借其独特定位,成功开拓了更具价值的蓝海增量市场。
首先,从外部环境来看,该剧的开播时机并不占优。根据爱奇艺后台数据分析,其开局吸引的观众人数相对有限。这与档期也有着直接关系——当时市场正被另一部爆款剧《许我耀眼》牢牢占据。在这样的强势挤压下,《一笑随歌》在开播初期能够吸引到的观众基本盘受到了显著影响。
然而,该剧却展现出了极高的用户留存率,但该剧展现出了极高的用户留存率,基本上被吸引进来的观众都成为了忠实用户。这背后真正的驱动力,在于其“深耕核心,错位破圈”的差异化内容策略。剧集一方面稳固了以主演粉丝为基础的年轻女性核心圈层,确保了热度的基本盘。
更值得注意的是,其真正的优势区间体现在对增量市场的开拓上。该剧在30-40岁的成熟观众以及三四线城市的下沉市场,展现出远超传统古偶剧的渗透力。实现这一差异化吸引的关键,正是其内容上的“女将军”设定及对权谋、家国等元素的深入探讨。这些相对严肃、更具深度的叙事,精准地满足了一批在纯粹“嗑CP”之外、寻求更丰富剧情内涵的观众需求,从而将他们高效地转化为忠实拥趸。
因此,这种看似“非典型”的受众画像,并非“破圈乏力”的体现,而是一种成功的市场策略选择。它主动避开了流量竞争最激烈的红海,以差异化的内容深度激活了一个忠诚度更高、更有价值的增量观众群体。虽然严峻的档期限制了其流量开口的上限,但凭借过硬的内容和精准的定位,最终为自己构建了独特的市场生态位和坚实的护城河。
图源:德塔文科技
03
《一笑随歌》的角色关系架构与观众评价
本报告基于对电视剧《一笑随歌》在主流社交媒体(微博、小红书、抖音)、长短评社区(豆瓣)及头条的观众讨论数据进行采集与分析。通过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对文本数据进行情感倾向分析、关键词提取,并利用共现(Co-occurrence)分析量化角色间关联强度,构建角色关系网络,旨在深度剖析该剧的角色架构、观众认知及其对剧集整体舆情的影响。
01
剧集整体关联分析
《一笑随歌》的角色架构呈现出典型的“双核驱动、多点联动”网络形态。整个关系网络以男女主角付一笑与凤随歌为绝对中心,二人之间的共现关联远超其他任何角色对,构成了剧集叙事的绝对主轴。围绕这一核心,形成了由夏静石、凤戏阳、夏静炎等关键配角构成的次级强关联圈层。该圈层内部关系复杂,交织着兄弟情(夏静石-夏静炎)、叔嫂禁忌(夏静炎-凤戏阳)、政治对立与情感纠葛,有效支撑了主线之外的戏剧冲突与多线叙事。
图源:《一笑随歌》官微
02
剧集角色关联分析
核心角色“付一笑”分析与观众评价:
作为第一女主角,付一笑是全剧的第二热度中心。在其全部角色关联中,与男主角凤随歌的关联占比高达63.0%,是其人物关系网的绝对核心,印证了“双强CP”是观众讨论的焦点。其次,与前任夏静石的关联占10.2%,这条线索是其前期核心矛盾与“美强惨”底色的来源。与凤戏阳(9.7%)的姑嫂关系则构成了另一条重要的女性互动线。
角色标签与功能:观众为付一笑贴上了 “女将军”“飒爽A姐”“美强惨”“清醒独立大女主” 等标签。李沁的演绎被广泛认可,尤其在“红衣执弓”等名场面中,其形象被视为近年来“女将军”题材的成功范例。付一笑的核心功能是作为“双强”叙事的一极,其武力值与智商全程在线,满足了当下观众对独立、强大女性角色的审美期待。
她的吸引力主要源于:1)反套路的人设:失忆不失智,被背叛后不恋爱脑,独立解决危机,不依赖男主拯救;2)高质量的打戏:观众反馈中,“打戏干净利落”“拳拳到肉”是高频好评,这成为剧集口碑的重要支柱。
图源:《一笑随歌》官微
核心角色“凤随歌”分析与观众评价:
凤随歌是全剧热度最高的角色,其人物关系网络高度聚焦。与女主角付一笑的关联占比达到59.6%,是叙事的绝对重心。此外,与政敌兼情敌的夏静石(10.5%)、妹妹凤戏阳(9.6%)以及背叛自己的兄弟慕容曜(6.1%)的关联,共同构建了其在爱情、亲情、友情三个维度上的核心冲突。
角色标签与功能:观众提炼出 “疯批皇子”“美强惨杀神”“纯情醋王”“Bking” 等标签。陈哲远的原声台词和对角色复杂性的演绎获得了较多肯定。凤随歌是权谋复仇线的主要推动者和“双强”关系的另一极。
其核心吸引力在于人设的巨大反差:对外是杀伐果断、心机深沉的“疯批皇子”,对内则展现出纯情、脆弱甚至“恋爱脑”的一面。这种“破碎感”与“苏感”的结合,精准击中了年轻女性观众的偏好。其“纯恨对抗路”的爱情模式,从互抽鞭子、互咬脖颈的极端身体对抗开始,为古偶爱情戏提供了新鲜的刺激感。
图源:《一笑随歌》官微
核心角色“夏静石”分析与观众评价:
夏静石是串联起所有核心矛盾的关键节点。其关联热度分布较为平均:与凤随歌(21.4%)、夏静炎(19.6%)、付一笑(19.6%)、凤戏阳(18.8%)的联系都十分紧密。这表明他在剧中功能性极强,是男女主共同的敌人、男主妹妹的前夫、以及另一位反派的兄长,是引爆多重戏剧冲突的火药桶。
角色标签与功能:观众给予的标签极其负面,主要为 “木头”“演技灾难”“加戏咖”“工具人”。作为核心反派,夏静石本应是充满魅力的复杂角色,承载着背叛、野心与权谋的多重看点。然而,演员的表演未能撑起角色的复杂性,是本剧在人物塑造上的败笔。其吸引力几乎为零,从而引起多数观众的负面吐槽。
图源:《一笑随歌》官微
核心角色“夏静炎”分析与观众评价:
夏静炎的关联热度主要集中在与兄长夏静石(32.8%)的对立和与凤戏阳(25.4%)的CP线上。他与男女主角的直接关联较弱,是一个相对独立但后期存在感极强的角色。
角色标签与功能:观众标签从初期的“傀儡皇帝”迅速转变为 “疯批演技派”“引导性恋人”“掀桌咖”。秦天宇的表演被认为是“有效出演”的典范。夏静炎的功能从一个背景板式的反派,意外“掀桌”成为剧集后期的核心看点之一。
他的吸引力源于:1)演员的精湛演技:演员通过丰富的微表情和爆发力,将一个可能脸谱化的“疯批”皇帝塑造得既可恨又可怜,使其行为动机获得观众理解(“秦天宇演技拯救了夏静炎人设”);2)“君无戏炎”CP的成功:他与凤戏阳之间充满背德感与极限拉扯的“叔嫂文学”,成为剧集后期最具传播力的CP线,其热度甚至一度超越主CP,为剧集贡献了大量自来水讨论。
图源:《一笑随歌》官微
03
观众整体评价与情感分析
《一笑随歌》的整体舆情呈现出“优点极致突出,争议点相对集中”的鲜明特征,剧集在核心观众群中获得了主流认可,正面词云中的“剧情”“演技”“不错”等关键词频次显著,表明其品质成功说服了愿意投入观看的观众。一方面,男女主角凭借“双强”人设中充满原始张力的对抗与联合,贡献了“好疯好飒”的高光表现;另一方面,以夏静炎与凤戏阳为代表的副线CP,其演员火花四溅的演绎甚至“意外出圈”,成为剧集后期的一大惊喜。这些都证明了该剧在主要角色和部分配角的塑造上是相当成功的。
图源:德塔文科技
然而,其对“演技”的负面评价具有非常明确的指向性。负面反馈主要集中于男二号夏静石这一关键角色,部分观众认为其扮演者的表演方式略显单一,未能将人物在背叛、婚姻、兄弟对立等情节中的复杂内心挣扎充分展现,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相关核心剧情的戏剧张力,引发了“出戏”的讨论。这种表演层面的口碑分化,与剧情中“宝宝权谋”等逻辑瑕疵一道,共同构成了剧集的争议点,虽然未影响核心粉丝的喜爱,却也形成了口碑壁垒,限制了剧集更大范围的“破圈”传播。
图源:德塔文科技
04
争议性话题分析
争议一:后期“全员疯批”的
剧情走向是否合理?
此争议反映了当前观众对“爽感”和“逻辑”两种需求的冲突。对于追求强情绪刺激的年轻观众(尤其是18-23岁受众),“疯批”是嗨点;而对于更看重叙事完整性的观众,则构成观感障碍。它极大地增强了剧集的讨论度,但可能也因此劝退了部分追求稳妥叙事的观众,加剧了剧集的圈层化。
争议二:男二号夏静石
是“人设失败”还是“演员失败”?
从观众“恨铁不成钢”的普遍情绪(“演好了很圈粉啊”)来看,主流观点更倾向于“演员失败”。这场争议的核心是观众对一个本应出彩的核心反派被“浪费”的惋惜,它凸显了在群像剧中,任何一个关键角色的短板都可能成为破坏整体叙事体验的“阿喀琉斯之踵”。
争议三:副CP“君无戏炎”热度高涨,
是否“喧宾夺主”?
这一争议揭示了“群像戏”创作的双刃剑。成功的配角塑造能丰富剧集层次,但也可能稀释主角光环。在本剧中,副CP的火爆是演员“有效出演”的结果。这种“意外之喜”是剧集热度的重要补充,但如何平衡主副线关系,是创作者需要权衡的难题。
图源:《一笑随歌》官微
04
平台关注方向
及营销效果评估
平台关注方向分析,通过统计微博、小红书、抖音等各平台用户讨论内容在分类体系下的分布占比,识别不同平台用户的核心关注点差异。营销效果评估则结合话题在各平台的讨论占比与典型语料,判断其传播广度与深度。
01
平台关注方向分析
本次舆论分析显示,各平台因其用户属性与社区氛围的差异,对《一笑随歌》的关注焦点呈现出显著分化。微博与抖音是典型的“演员中心场”,而小红书与豆瓣则更偏向“内容消费场”,形成了“粉丝看人、路人看剧”的清晰分野。
小红书:
以剧情相关与娱乐化消费为主,其中主线剧情讨论占比18.88%,二创内容占比15.09%,CP关系占比11.95%。用户倾向于将剧集作为生活方式与审美体验的一部分,讨论焦点集中于“剧情逻辑分析”“CP图文创作”“名场面截图分享”。该平台是剧集美学价值与情感价值发酵的核心阵地,用户更接近于有审美追求的“内容消费者”。
微博:
是本剧舆论的主阵地,呈现高度的“粉丝向”与“事件性”特征。讨论焦点高度集中于演员表现,其中戏外联动(21.63%)占比远超其他平台,其次是主线剧情(19.82%)和演员人气(10.81%)。这表明微博用户极度关注“主创直播互动”“演员微博营业”“角色热度打榜”等与演员强相关的衍生事件。剧情讨论服务于演员热度,是典型的“粉丝视角”舆论场。
抖音:
关注点呈现“人设”与“关系”驱动的短视频消费特征。演员人气(20.12%)与CP关系(15.72%)的讨论占比领先,同时主线剧情(18.86%)也占据高位。这说明抖音用户热衷于消费“角色高光时刻混剪”“CP甜蜜/虐心片段”“剧情快速解说”等碎片化、强情绪的内容。平台用户兼具粉丝与路人属性,但总体更偏向于对“人”和“关系”的娱乐化消费。
豆瓣:
作为口碑发酵的核心场域,讨论结构最为复杂。演员人气(25.15%)与主线剧情(23.90%)占比最高,演技评价(10.06%)紧随其后。高占比的“演员人气”反映了活跃的粉丝群体在评分区及讨论组内构建声量,而高占比的“主线剧情”与“演技评价”则体现了豆瓣用户作为“剧集评审”的传统定位。这表明豆瓣是粉丝与路人观点交锋最激烈的场所,用户在“打分评价”“剧情逻辑辩论”“演技细节分析”等方面的讨论最为深入。
(注:B站与头条数据缺失,不予分析。)
图源:德塔文科技
02
核心营销动作
《一笑随歌》的营销策略可概括为“圈层深耕”,即放弃广谱式轰炸,转而对核心受众进行精准、高浓度的信息投喂。其核心打法是深度挖掘并放大剧集内部最能激发特定圈层(偏好“双强”疯批”等元素的女性)嗨点的元素,以内容口碑驱动圈内热议。
营销抓手:
前期预热与宣传推广
挖掘亮点与制造话题:定档预告(2025-09-30)即打出#一笑随歌众生棋局版预告#,明确“第一掌弓主VS疯king杀神”的核心对立人设,精准定位“双强”爱好者。
社交媒体造势:官微在开播日(2025-10-02)密集发布#一笑随歌开播# 相关物料,包括追剧日历、人物关系图、Q版形象、开播海报等,并联动主演进行宣传。
图源:《一笑随歌》官微
内容与口碑营销:双强纯恨美学 & 全员疯批盛宴
角色标签效果显著。官方与KOL合力推广“清醒独立大女主”付一笑、“疯批皇子/美强惨杀神”凤随歌等强记忆点标签,在各平台均获得高声量。小红书(角色魅力6.29%)与抖音(角色魅力7.55%)用户对此类标签讨论热烈,如“李沁演出了我心中的女将军”“凤随歌:陈哲远演爽了观众看爽了!”,成功塑造了角色核心吸引力,为口碑奠定基石。
高光场面效果成功。官方微博在播出初期集中释放“互抽47鞭”“互咬脖颈”“床上打架”等强刺激片段,迅速在抖音、微博等平台引爆讨论,确立了剧集“敢拍、够野”的初步印象。后期“极光吻”“月下翻面吻”等场面则承接热度,持续供给CP粉物料。
主副CP双线引爆,效果显著。主CP“笑语欢歌”(双强纯恨/对抗路CP)贯穿全剧,是讨论的基本盘,在抖音(CP关系15.72%)与微博(CP关系14.41%)均是核心话题。副CP“君无戏炎”(疯批叔嫂文学)则在剧集中后期意外出圈,成为维持热度的“第二增长引擎”,在豆瓣、小红书等社区引发大量自来水讨论(“一笑随歌副cp比入青云好嗑多了”)。
制作细节引起小范围讨论,建立口碑基石。观众对“打戏干净利落”(“拳拳到肉”)、“朱大灯转场”等制作亮点给予了正面评价,尤其在豆瓣、小红书等注重剧集品质的社区,这类讨论(视听效果+导演风格占比在小红书达7.54%,豆瓣达4.41%)是构成其6.5分口碑的重要基石。
二创友好度/玩梗素材引发圈层关注。剧集为二创提供了丰富素材,如CP剪辑、meme图制作等,在小红书(二创内容15.09%)形成了活跃的创作氛围。同时,“穷鬼剧组”“全员上桌”等网络梗的流传,也增加了剧集的娱乐化消费价值,增强了粉丝黏性。
图源:《一笑随歌》官微
戏外联动与粉丝运营
主创互动:频繁组织主演进行微博直播、爱奇艺弹幕空降、线下追剧团等活动,微博数据显示“戏外联动”占比高达21.63%,是维持粉丝活跃度的核心手段。
名人效应:开播后,#李沁出道以来第一次摇人宣传#登上热搜,利用演员人脉制造话题,撬动了其他明星粉丝的关注,实现了初期热度的冷启动。
03
舆情演变路径总结
《一笑随歌》于2025年10月2日开播,初期凭借“双强人设”与主演基本盘,关注度平稳,观众情绪以“期待”与“观望”为主。开播首日,官方在微博、抖音集中投放“互抽47鞭”“互咬脖颈”等强刺激片段,迅速引爆社交讨论,热度首次突破7000,观众情绪转为“刺激”与“惊喜”。
此后热度稳步爬升,至10月11日,得益于“谋十三载 报杀子仇”等高能权谋剧情的爆发,景气指数达到峰值2.068,全网进入对主线剧情的深度讨论,观众情绪以“爽感”和“共情”为主。
转折点出现在10月15日左右,随着“男主失忆”等情节的出现,部分观众产生“套路”性质疑,热度增速放缓。然而,几乎同时,副CP“君无戏炎”的“疯批叔嫂恋”在豆瓣、小红书等圈层社区开始发酵,观众被其“背德感”和演员张力吸引。
10月18日后,大量关于副CP的二创剪辑在抖音爆火,并反哺至微博,形成强大的自来水传播。
最终,剧集在主CP的稳定输出和副CP的意外爆火双轮驱动下,于10月23日完成超点收官,热度突破9158,在核心圈层内得到了有效发酵。
图源:《一笑随歌》官微
05
《一笑随歌》社会心理分析
德塔文从《一笑随歌》引发的全网热议中,提炼出5个核心社会心理洞察,包括“强女主”叙事迭代、“疯批美学”的流行、禁忌关系的“嗑糖”新范式、“伪复合”题材的失焦、以及“托举”心态与社群认同。该剧的成功/争议本质上是其叙事精准地触碰了当代观众在女性身份认同、情绪释放模式、情感关系想象、圈层审美固化等方面的集体焦虑与深层渴望。
01
“她力量”的叙事迭代:
从“大女主”到“强女主”
剧情描述/观众议题:剧中女主角付一笑作为战功赫赫的女将军,武力值与智商全程在线,失忆不失智,被背叛后迅速清醒搞事业,不依赖男主拯救。观众反馈中,“李沁演出了我心中的女将军”“好喜欢这种女主人设!就算是女主被信任的人背叛,她也不是无脑原谅”等好评成为其口碑基石。
心理映射:这精准映射了当代年轻女性在现实中自我意识觉醒,对依附性关系模式的普遍抵触,以及对自身力量和独立价值的追求与确认。付一笑的“强”,为她们提供了强大的替代性满足与心理赋权。观众对“高质量打戏”的追捧(“这段拳拳到肉打戏太震撼!李沁脸都在抖!”),本质上是对女性力量“可视化”的渴求,是对“花拳绣绣”式表演的集体反叛。
图源:《一笑随歌》官微
02
疯批美学”的流行:
对常规秩序的审美反叛与情绪外包
剧情描述/观众议题:剧中男主凤随歌的“疯批皇子”人设(“凤随歌:陈哲远演爽了观众看爽了!”)与后期“全员疯批”的剧情走向,成为剧集最核心的爽点与争议点。数据显示,剧集后期“公主黑化”“全员疯批”等情节,精准引爆了18-23岁年轻观众的嗨点,其TGI指数从10月19日的355一路攀升至收官日的356,远超前期峰值。
心理映射:这精准映射了当代青年在“内卷”和高度规范化的社会中,对“标准答案”式生活的厌倦和对情绪自由的渴望。剧情中的“疯”成为一种无害的、代理性的叛逆,为观众提供了安全的“情绪外包”空间。他们通过角色的“掀桌子”,宣泄了自己想做而不敢做的冲动,从而获得极大的心理释放与爽感。这解释了为何逻辑上的“为疯而疯”会引发争议,但情感上却能让核心受众(尤其是更年轻的群体)狂欢。
图源:《一笑随歌》官微
03
禁忌关系的“嗑糖”新范式:
在安全距离内窥探“背德”的快感
剧情描述/观众议题:副CP夏静炎与凤戏阳的“叔嫂文学”“强制爱”关系在剧集后期意外爆火,观众用“仙品”“癫得好看”“引导性恋人”等词汇形容这对CP,相关二创内容在小红书、B站等社区病毒式传播。
心理映射: 这精准映射了部分观众在情感消费中追求“高浓度”和“强刺激”的心理需求。常规的甜宠、虐恋已无法满足其审美阈值,“叔嫂”这一明确的社会伦理禁忌,为他们提供了在绝对安全的虚拟空间中窥探“危险关系”的快感。演员的出色演绎(“秦天宇演技拯救了夏静炎人设”)则为这种“背德”关系提供了情感合理性,让观众的道德负罪感被“嗑糖”的愉悦感所覆盖。
图源:《一笑随歌》官微
04
圈层固化与“伪复合”题材的失焦:
当“权谋”沦为“爱情”的形容词
剧情描述/观众议题:剧集定位为“古装爱情权谋”,但受众画像显示,女性占比高达80.7%,男性TGI仅为36.0,远低于类型剧均值。尽管有“权谋复仇”线,但并未吸引到核心男性观众,反而因“宝宝权谋”“逻辑硬伤”等负评,流失了部分对剧情严谨性要求高的观众。
心理映射: 《一笑随歌》的“权谋”元素,在核心女性观众眼中,被解读为服务于“双强CP”情感拉扯的背景板和增强人设魅力的“形容词”,而非一个独立的、值得深究的叙事核心。对于真正的权谋爱好者(以男性为主),这种“宝宝权谋”则显得不够硬核,无法满足其智力快感。剧集试图“两头讨好”,最终却只牢牢抓住了对“爱情”这一核心元素最敏感的年轻女性观众,导致其受众面较为狭窄,导致其向外辐射的广度则相对有限。
05
“养成系”追剧与“托举”心态:
粉丝社群的身份认同与集体行动
剧情描述/观众议题:剧集开播初期宣发相对克制,引发粉丝及剧粉创造并传播“穷鬼剧组”梗,并自发进行“百家托举”式的宣传。如抖音评论“当我得知一口气看完10集的剧没宣发我真没招了”,豆瓣讨论组出现“远丝托举 助力一笑随歌”等云包场活动。这种行为模式强化了核心观众的社群凝聚力。
心理映射: 这精准映射了粉丝群体通过集体行动来确认自身身份、寻求归属感和效能感的心理需求。“托举”一部“小糊剧”的过程,如同“养成”一个偶像,充满了参与感和成就感。每一次热度值的微小上涨,都被视为集体努力的结果,从而极大地强化了内部团结和对剧集的忠诚度。这种“虐粉”式的开局,意外地将核心观众转化为了高粘性的“事业粉”,是剧集虽热度不高但口碑稳固的重要原因。
06
《一笑随歌》复盘总结
01
核心发现
剧集通过精准定位,有效激活了核心圈层。面对竞争激烈的国庆档,剧集选择以“女将军+双强”的差异化设定深耕垂直领域,而非追求广谱覆盖。这一策略成功稳固了自身基本盘,取得了位于年度古装剧赛道中上游的扎实成绩,并高效转化了忠诚度更高的增量观众(如30-40岁成熟用户)。最终呈现的“口碑稳固,热度集中”的局面,是这一清晰市场策略的直接体现。
成功的角色塑造是剧集获得认可的核心,同时也提示了群像叙事中的均衡性挑战。本剧在角色塑造上亮点突出:“清醒强女主”付一笑与“疯批美强惨”凤随歌的组合,精准契合了市场审美,成为热度的主要来源。同时,副线CP“君无戏炎”凭借演员的精彩演绎实现了“意外出圈”,为剧集后期热度贡献了重要增量。与此同时,部分关键角色(如核心反派夏静石)的呈现效果引发了观众的一些讨论,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主线剧情的极致张力,提示我们在群像剧中,每个核心支点角色的成功塑造都至关重要。
营销策略聚焦圈层深耕,为未来探索破圈路径提供了参考。本次营销精准提炼了“双强对抗”“疯批美学”等核心“嗨点”,在微博、抖音等平台形成了高粘性的用户社群,粉丝自发的“托举”行为与二创热潮,均证明了内容与核心受众间的强烈共鸣,以有限资源实现了对目标人群的深度渗透。
图源:《一笑随歌》官微
02
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
“高概念人设组合拳”是稳定基本盘的有效范式。 “清醒独立强女主”+“美强惨疯批男主”的组合,精准满足了当前市场对反套路、强情绪角色的核心需求。以此为基础,再辅以一个或多个同样具有高概念、强刺激点的副CP(如本剧的“疯批叔嫂”),可形成“主引擎+助推器”的热度双保险模式,有效维持剧集从头至尾的讨论度。
“有效制作”是口碑发酵的基石。在无顶级流量加持的情况下,精良的制作细节是赢得路人好感的关键。本剧中被反复提及的“高质量打戏”“电影感转场”等,成功地将制作层面的用心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口碑资产。这证明,将资源投入到观众“看得见”的制作环节,是性价比较高的口碑营销。
善用“反差感”制造核心记忆点。无论是男主角对外“杀神”对内“纯情”的反差,还是男女主角从“互抽鞭子”的极端身体对抗到“并肩作战”的情感转变,都为观众提供了新鲜、强烈的感官与情感冲击。在“工业糖精”泛滥的市场,这种充满原始张力的“反差美学”是建立剧集差异化认知、抢占用户心智的利器。
图源:《一笑随歌》官微
03
需要规避的失败教训
警惕“伪复合题材”陷阱,避免对元素的浅层叠加。本剧将“爱情”与“权谋”两种元素进行结合,是当前市场上一种常见的创作思路。然而,从呈现结果来看,两种元素之间的平衡似乎有待商榷。当“权谋”部分的情节推进、逻辑构建主要服务于主角的感情发展时,其自身的叙事深度和独立性便会受到削弱,这在一定程度上难以满足对权谋类型有较高要求的观众,也让这部分内容有沦为情感线“背景板”的风险。这表明,在进行复合题材创作时,如何确保各条线索均具备独立的叙事价值和看点,是决定作品能否成功兼容不同受众群体的关键。
重视核心配角对剧集结构稳定性的影响。夏静石这个角色的设定,本应是推动主线冲突、展现戏剧张力的核心反派。但从角色的最终呈现来看,其表演未能充分支撑起人物应有的复杂性和威慑力,使这个关键人物的功能性大于其角色魅力,直接影响了主线正反派对抗的说服力。这一现象反映出,在项目选角阶段,对核心配角(尤其是反派)的演技把控,其重要性不亚于主角。演员的表演能力是否与角色的设定相匹配,应成为选角决策的核心依据,以确保剧作的整体戏剧结构能够稳固。
营销必须具备“翻译”能力,不能沉溺于圈层自嗨。本次营销的传播策略,在沟通语言上明显更侧重于与核心受众对话,使用了大量该圈层熟悉的语汇和话题点。这种方式虽然能有效巩固既有粉丝,但也导致了传播的壁垒,未能将“女将军的独立价值”“角色行为背后的深层动机”等具有潜力的议题,转化为能被更广泛大众理解和共鸣的通用语言。这使得剧集在吸引路人观众、拓展大众认知度方面遇到了客观的困难。这说明,营销工作不仅要“固圈”,更需要具备“破圈”的翻译和转述能力,预先规划好从圈层热点到公共话题的传播路径。
撰稿:Pela
责编:苏秦
1、德塔文剧集景气指数计算剧集的全网讨论度、网友互动量、媒体曝光率,网络口碑等要素,致力于反映最真实的剧集热度,是行业更先进的剧集热度指标;
2、角色贡献度:剧集中,各角色贡献的讨论热度对该剧总角色热度贡献占比。
3、榜单显示主出品公司和主播放平台,以及待播剧的网络舆情焦点。
4、数据覆盖首次上星的电视剧和首次播出的网剧。
5、数据源为公开信息的分析挖掘,如有任何潜在权益人对此主张相关权益,请及时与我司联系。
来源:德塔文影视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