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知道,有因必有果,成年人的世界,利字当头,大部分人做一切事的出发点,都是基于自己的利益与需求,很少有无缘无故的付出。
我们知道,有因必有果,成年人的世界,利字当头,大部分人做一切事的出发点,都是基于自己的利益与需求,很少有无缘无故的付出。
《潜伏》中结尾,吴敬中为啥带走余则成?也是基于这个道理。
吴敬中带走余则成这样一个开放的结局,留给我们反思的空间。
让我们反思谁才是该剧最大的潜伏者?或许这就是《潜伏》这部剧最大的魅力之所在。
从剧情展露出来的来看,余则成作为正派主角,是实实在在的潜伏者。
如果你看懂了该剧最终吴敬中为啥带走余则成,那么,你就能搞懂,谁才是全剧中最大的潜伏者。
吴敬中,他作为军统天津站的站长,既搞情报工作,又搞钱,并且搞钱是他重中之重。
他利用与余则成汉中特训班师生的情谊来道德绑架余则成,充当自己敛财的帮手。
余则成也没有令吴敬中失望,给他敛财不少,比如,供上的玉座金佛,既奠定了余则成副站长(虽然最开始是要给陆桥山,结果陆桥山被暗杀了,自然就落到余则成头上了)的地位,也巩固了他与吴敬中的同盟关系。
对于敛财这块,吴敬中无比的需要余则成,他需要余则成务实肯干的精神,又需要其能够从法律擦边球角度出发,老道的敛财经验。
自己要走了,自己对财富还有极大的欲望,自己转型的钱财还没捞够,还需要余则成来继续充当自己的白手套。
正如剧中他自己说想成立一家公司时,就提到“没有人比你更适合掌管他了”,足见他对于余则成敛财能力的依赖。
吴敬中在去广州的飞机上,跟余则成说:“打仗没意思,做生意才有意思”,道出了他带上余则成就是为了敛财。
况且,他知道到了华南地区,尤其是广州,自己会面临权力真空。他要想保证自己的地位,就需要有余则成这样的嫡系人才。
《潜伏》吴敬中在结尾也说了,广州要举办重要会议,需要重建保密局,上级指派他跟余则成过去,用上级的命令打消了余则成顾虑,也让余则成不得不这么做。
只是没想到的是,在飞机上,被告知需要中途下飞机,他们成了“海峡行动计划筹备会成员”,结果去到了台湾,开启了新的潜伏工作。
还有就是,在没转移之前,当李涯死后,余则成想掌管黄雀行动(拿到人员名单),做领导人,特派员寻求毛人凤意见,想让余则成接任。
毛人凤给吴敬中打电话询问时,吴敬中一口就回绝了,认为余则成不合适,认为他在天津熟人多,仇人也多,觉得生人比较合适,顺手就把这个位置给了特派员。
这里是藏着吴敬中个人的私心的。
余则成除了敛财能力一流外,处理复杂人际关系的能力也是相当出众。
这一点从他在天津站时,处理与李涯、陆桥山等人的关系就能看出。
他斡旋于李涯、陆桥山等人中间,很好的保存了自己,处理事情周到,又能从服从领导出发。
不管是最开始被通知去广州,还是临时被告知去台湾,吴敬中都会面对更为复杂的人际关系,他需要余则成这个可靠的下属来给自己出谋划策。
还有就是,有人说,在《潜伏》中,吴敬中早已知晓余则成是卧底(余则成执着于黄雀行动名单),但却没有点破他,或者逮捕他,也是有他另外的考虑的。
吴敬中在知道余则成身份,还把他带走,一来是让余则成切断了与组织的联系,防止情报的继续泄露。
确实有这个可能,但你有没有想过,把余则成带在身边,到了台湾,余则成不还是可以想到办法与组织建立联系,从结局余则成与组织取得联系就可以看出。
因此,这一点是说不通的。
还有人说他是考虑到与余则成的师生情谊,不想因为自己的离开,余则成被发现、暴露,遭到清算。
正如剧中余则成在跟廖三民对话中,余则成说“他是他信任我了,不想我在这等死”,所以要带他走。
吴敬中确实考虑了这个因素,但他的出发点绝对不是出于与余则成的私人感情。
因为自始至终,吴敬中最为看重的就是敛财,他所有行为的出发点都是基于自己的利益。
这一点可以从陆桥山当时向他提议,想让自己当副站长,而吴敬中没有回复,而余则成将玉座金佛拿给吴站长夫人时,吴敬中就主动提出让余则成当副站长就可以看出。
因此,这一点也是不成立的。
那么,除开敛财与协助处理复杂人际关系,还有没有其他可能的原因呢?
笔者大胆猜测,最有可能的是吴敬中自保的手段。
吴敬中实际上比谁都知道这时国民党已经腐败透了,迟早要被打败,而对余则成所在的一方,民心所向,给他提供了可能性。
从他们败走台湾,就觉得台湾迟早是要被收回来的。
如若把余则成留在身边,到时收复台湾时,余则成还可以给自己说好话,表明自己只是想开公司,转型经商的想法,自己也没做啥坏事。
留下余则成,也就意味着自己多了一道附身符。
从这一点来看,吴敬中这招是相当的高明,这才是隐藏更深的潜伏者。
他看清了一切,却默不作声,专心敛财,用一种无为的方式运作天津站,但却在关键时刻,又非常清醒。
表面上看,他是所在组织的打工人,但更深层次来看,他又是极致利己主义的潜伏者。
只是最后苦了翠萍独自带娃了,日夜盼望着余则成回来,而余则成则被要求跟晚秋结婚了。
来源:那个小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