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沉默的荣耀》一起聆听血脉的共鸣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10-30 09:43 1

摘要:随着讲述台湾隐蔽战线故事的电视剧《沉默的荣耀》火爆两岸,越来越多台胞开始探寻那段中国共产党人在台湾开展革命斗争的历史。他们走进福州吴石故居、福州文林山革命陵园、台北马场町等地追溯历史、祭奠英灵,表达盼和平、盼发展、盼交流、盼合作的心声。

吴石故居的雕塑前摆满了祭奠的鲜花。

东南网10月30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吴洪 文/图)

全国人大常委会10月24日作出决定,以法律形式将10月25日设立为台湾光复纪念日,并规定国家通过多种形式举行纪念活动。

随着讲述台湾隐蔽战线故事的电视剧《沉默的荣耀》火爆两岸,越来越多台胞开始探寻那段中国共产党人在台湾开展革命斗争的历史。他们走进福州吴石故居、福州文林山革命陵园、台北马场町等地追溯历史、祭奠英灵,表达盼和平、盼发展、盼交流、盼合作的心声。

凭将一掬丹心在

“五十七年一梦中,声名志业总成空。凭将一掬丹心在,泉下差堪对我翁。”这是《沉默的荣耀》主人公吴石将军1950年6月10日在台北马场町就义前,写下的绝笔诗。这无畏的表白,是超越生死、坚守初心的绝唱。

为庆祝第一个台湾光复纪念日,10月25日上午,福州市台联在位于三坊七巷的福州台湾会馆,举办了“烽烟淬魂 共铸中华——纪念台湾光复八十周年活动”,邀请在榕台商、台湾师生、两岸婚姻家庭成员等观看台湾光复历史图片展、《沉默的荣耀》剪辑片段,并座谈交流。

“剧中吴石的那句‘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的表白,真得令人震撼。是家国情怀以及内心笃定的信仰力量,给了他一往无前的勇气。”第一次近距离接触与台湾光复有关的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福州大学台湾学子邱翊豪感慨万千。

在福州,吴石的故居主要有两处,一处在三坊七巷宫巷的绛雪山房(即现今的聚春园驿馆),那是吴石离榕赴台前的短暂住所;另一处就在仓山区螺洲古镇,是他出生、成长的地方。

1894年的中秋夜,吴石在螺洲这座两进深的木结构院落里呱呱坠地。他的父亲吴国琬是清光绪年间的举人,热爱国学、满腹经纶。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吴石从小就熟读经典、最喜读书,文学功底深厚,并坚守儒学中“为人之道先讲仁义”的信念。可以说,螺洲的童年时光,为吴石后来外出求学,以第一名的成绩从军校毕业,并最终作出弃暗投明、矢志报国的决定奠定了基础。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是吴石一生追求的政治理想;祖国统一、人民安定,是他矢志不渝的努力方向。

现在吴石的这两处故居都成为人们缅怀吴石的历史遗迹。在螺洲故居门口的纪念广场上,吴石的雕像静静矗立着,雕像前摆满了鲜花。雕像后的石刻碑文上详细记录了他从“军校状元”到“国民党高级将领”,再到“中国共产党打入国民党内部的最高级别情报官”,最终为人民解放事业壮烈牺牲的跌宕人生。旁边的留言墙上写满了前来祭奠群众的心声:“祖国统一,势不可挡!”“暗夜孤光,不忘山河!”“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

站在吴石的雕像前,台胞们一起献上花束。时光仿佛回到了1945年10月25日,中国政府在台北市举行中国战区台湾省对日本的受降典礼。那一天,台湾重回祖国的怀抱。

“这是永载中华民族史册的一天,值得两岸中国人共同铭记。中国只有强大起来,才能不再被外敌侵略。因此,祖国不能分裂、两岸必须统一。”福建商学院台湾教师李尚儒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1994年清明时节,吴石和妻子王碧奎合葬于北京西山脚下的福田公墓,墓前原中共中央调查部部长罗青长亲笔题写的这句诗,是对吴石一生功绩的注脚。

两岸一道祭英魂

草木含泪,山河同悲。时间溯回到75年前,那个白色恐怖下血沃宝岛的日子。

1950年6月10日下午4时30分,吴石及其情报小组的朱枫、陈宝仓、聂曦等人在台北马场町刑场英勇就义。他们从容赴死的画面,被镜头拍摄成了永恒的瞬间。

昔日的台北马场町刑场如今变成了马场町纪念公园。在这里,一片绿草丛生的圆锥形土丘静静矗立,祭奠着20世纪50年代台湾白色恐怖时期慷慨赴死的爱国志士、进步人士。

10月20日,台湾青年邱庆龄手捧鲜花来到马场町纪念公园。公园纪念丘上,早已工整地摆放着鲜花、零食、水果、美酒等各式祭品。自《沉默的荣耀》在台湾热播以来,许多民众自发地来到马场町纪念公园,悼念当年在此牺牲的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等烈士,表达内心的敬意。

“《沉默的荣耀》直接以真实姓名、真实事迹直面历史,更加触动人心。”邱庆龄说,闽台一水相连、土亲人亲,剧组在厦门、鼓浪屿、集美等地实景拍摄,还原了1949年至1950年的台湾街景与建筑风貌,加上又是讲述身边的历史往事,让许多岛内民众更加关注该剧。

邱庆龄是一位电视媒体人,10多年前来到大陆,在广东、湖南、福建、浙江、上海等许多城市参与过综艺节目的制作。如今,他已成为一名福州女婿,时常往来于两岸。邱庆龄告诉记者,岛内不少亲朋好友知道他是福州女婿,纷纷委托他代为祭拜吴石、聂曦、王正均等革命先烈。

浩然正气留两岸,同胞一道祭英灵。

“台北梁先生:烈士精神如日月行天,光辉永照;英雄气概似江河流地,浩荡长存。”

“嘉义钟院长:岁月悠悠,英魂永存;赤子情怀,感天动地!”

“台中瓶老师:没有人能动摇你们坚强的意志,你们是伟大的,你们是真正的英雄!”

“基隆沃店长:中华民族为什么能历经风雨而锐气不减,千锤百炼的斗志更坚?因为您们的中华魂、民族魂!”

……

10月24日,刚刚从台湾返回福州的邱庆龄便来到福州文林山革命陵园。他以台湾地图为形,用520朵茉莉花、表达思念的菊花、象征纯洁与忠贞的百合花制作成花牌,并在花牌上放置了台湾11位亲友的留言信笺,向吴石、聂曦、王正均的“统一之愿”雕塑献花致敬。

这尊雕塑以破晓时分的台湾为背景,吴石策马前行,他的副官王正均紧随身旁,聂曦手执望远镜在后,三人目光坚定地望向彼岸。

望着这尊雕塑,邱庆龄拿出一盒凤梨酥、一瓶金门高粱酒,哽咽地说:“吴石将军,我代表台湾11位亲友来看望你们了。剧中你临刑前想吃妻子做的凤梨酥却被捏碎了,今天我带了一盒完整的凤梨酥给你,还有一瓶用福建的水酿造的金门高粱酒来祭拜你们。相信你们期盼两岸统一、亲人团聚的愿望一定会实现!”

山河无恙、烟火寻常,《沉默的荣耀》在两岸热播引发关注,这背后是两岸同胞盼和平、盼发展、盼交流、盼合作的朴素愿望。这份情感的共鸣,也必将让两岸同胞的心贴得更紧。

期盼一轮圆月时

随着《沉默的荣耀》热播,除了吴石将军之外,福州籍的聂曦、王正均也备受关注。

1950年6月10日,在生命的最后一刻,33岁的聂曦身着一件条纹衬衫,面对枪口,面带笑意从容就义。这张被当时台湾媒体称为“最具震慑力的就义照”,最终成为台当局最失败的“宣传照”——民众从这位年轻烈士的眼中读懂了何为信仰、何为大义。

1950年8月10日,第二批因“吴石案”被判处死刑的王正均等人被押赴台北马场町刑场。临行前,由于尚未婚嫁、孑然一身,王正均给堂弟写下绝笔信,以“我无言可诉”从容赴死。

史料中关于聂曦、王正均的记载并不多,但他们都出生在福州三坊七巷,都追随吴石赴台,深入虎穴战斗,为吴石收集、传递情报,直至暴露被捕,英勇就义。

“我们希望能借助社会各界人士的力量,在村里为聂曦立一个雕塑,建一个纪念广场,让子孙后代都知道聂氏有这样的爱国英雄。”在福州市闽清县下祝乡三洋村,一片青山绿水间,坐落着聂氏宗祠。在这里的《厚仁聂氏族谱》上,清晰记载着聂曦的名字。族谱的编撰者聂志希告诉记者,据族谱记载聂曦原名聂能辉,他的家族从曾祖辈开始便离开下祝,迁往福州发展,“目前能联系上的聂曦后人,只有他弟弟聂磊的孩子”。

如今,吴石、朱枫、陈宝仓三位先烈的骨灰早已返回故乡,唯有聂曦的骨灰仍不知去向。《沉默的荣耀》史实顾问、《冷月无声——吴石传》作者郑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呼吁,海峡两岸的有识之士一起努力,让英雄聂曦“回家”。

对历史的追问,不会因为剧终而终止。连日来,台湾学者、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台湾文学所所长徐秀慧正在搜集、整理台湾光复前后的资料,着手研究闽台携手抗日、重建台湾的历史。

最近,在福州、沈阳举办的“烽烟淬魂 共铸中华——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暨台湾光复80周年图片展”,就是徐秀慧在福建省档案馆、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等单位支持下策展的,许多图片为首次展出。

“台湾光复后,当时的中国政府就发布了《恢复台湾同胞国籍令》。此次展览,我们展出了这张政令的历史图片,否定了民进党当局所谓的‘台湾地位未定论’。”徐秀慧说。

此外,展览还展出了一张珍贵的图片:1946年8月29日由台湾各界人士自发、自费组成的台湾光复致敬团一行15人在大陆时的合照。

“1946年9月3日,吴石作为旅京(南京)福建同乡会成员参加了欢迎宴会,与台湾光复致敬团台胞餐叙。”徐秀慧认为,从中可以看出,吴石对祖国统一的喜悦,对台胞乡亲的关爱,“类似这样的史料,还需两岸携手一起挖掘,让更多人知道两岸本就是一家”。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相信只要两岸同胞勠力同心,台湾同胞寻找祖国的愿望终将圆满实现。

来源:东南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