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没人想到,《琅琊榜》后胡歌的第一部古装剧,会选这么“硬”的题材——不是仙侠玄幻,不是权谋爽文,而是聚焦明代“救时宰相”张居正的一生,从内阁次辅到万历首辅,从推行“考成法”到力推清丈政策,从夺情起复的争议到死后被清算的悲凉。
“颀面秀眉目,须长至腹——《明史》里写活的张太岳,终于要从纸页里站出来了!”
当《风禾尽起张居正》官宣40集体量、央视定制的消息时,历史剧迷瞬间沸腾了。
毕竟自《雍正王朝》《汉武大帝》之后,能扛得起“历史厚重感”的国产剧,早已成了稀缺品。
而这次,胡歌挑大梁演张居正,陈道明坐镇监制,连冯远征都可能再续“冯保”前缘,这配置,简直是把“历史剧天花板”的模板直接摆了出来。
没人想到,《琅琊榜》后胡歌的第一部古装剧,会选这么“硬”的题材——不是仙侠玄幻,不是权谋爽文,而是聚焦明代“救时宰相”张居正的一生,从内阁次辅到万历首辅,从推行“考成法”到力推清丈政策,从夺情起复的争议到死后被清算的悲凉。
光看剧情梗概,就知道这剧没打算“讨好”快节奏审美,而是要把一个人、一个时代的重量,扎扎实实拍给观众看。
一、导演风波先抑后扬,陈道明监制给足定心丸
历史剧的成败,主创班底是第一道关,《风禾尽起张居正》的导演人选从一开始就充满波折,却也意外让观众看到“对历史剧的较真”。
最早网传这部剧由胡玫执导时,不少观众直呼“稳了”——毕竟胡玫是历史剧圈的“定海神针”,《雍正王朝》把帝王心术拍透,《汉武大帝》让汉武帝的雄才大略深入人心,有她掌舵,历史厚重感绝对有保障。
可没等期待升温,胡玫就亲自下场辟谣,一句“既不认识你,也不知道这项目,别把老太太放炉子上烤”,直接打破传闻,也让导演人选成了谜。
后来豆瓣条目曾显示导演为汪俊,虽然后续未明确官宣,但汪俊的履历也够让人放心:早年执导的《苍穹之昴》把清末宫廷拍得细腻又有格局,哪怕近年深耕《小别离》《小欢喜》等都市剧,对“人物群像”和“时代质感”的把控仍在水准线以上。
不过比起导演的悬念,更让观众安心的是“监制陈道明”——这位公认的“历史剧戏骨”,一出手就给这部剧定了“高品质”的调子。
网上有人说“陈道明演谁都像康熙”,这话连一个标点都站不住脚。
早到《围城》里酸腐又拧巴的方鸿渐,中到《归来》里隐忍深情的陆焉识,近到《楚汉传奇》里痞气又枭雄的刘邦,每个角色都带着独特的灵魂,哪里有半分“康熙影子”?
这次做监制,他必然会从历史细节、演员表演到剧情逻辑全程把关,毕竟对陈道明来说,历史剧从来不是“戏说”,而是“对过往的敬畏”。
二、胡歌演张居正:从《明史》里走出来的“天选之人”
当官宣胡歌饰演张居正时,争议声几乎没有——熟悉历史的观众都知道,他简直是从《明史》里抠出来的“张居正本正”。
先看形象适配度,《明史》白纸黑字写着张居正“颀面秀眉目,须长至腹”,身高近八尺(约1.8米),时人评价“长身玉立”“见者叹为玉人”。
明代科举重仪表,张居正的颜值甚至帮他早年获得湖广巡抚顾璘的赏识,断言他“必当大器”。
而胡歌的古装扮相早已经过市场验证:《琅琊榜》里梅长苏的清雅风骨,《仙剑》里李逍遥的俊朗灵动,如今再配上贴合历史的美髯,往那一站,“风仪俊整”的张居正就有了模样,网友调侃“不用演,往那一站就是古画里的人”。
更重要的是演技的沉淀。谁都记得胡歌早年是“仙剑小生”,但车祸后的他,演技像被岁月淬过一样——《琅琊榜》里梅长苏的“外柔内刚”,一个眼神就能藏住半生隐忍;
《繁华》里宝总的“沪上枭雄气”,西装革履里透着江湖气;《县委大院》里梅晓歌的“基层干部烟火气”,跟村民唠嗑时的接地气,都证明他早不是“奶油小生”,而是能扛住复杂角色的实力派。
张居正这个角色有多难?他是“救时宰相”,也是“争议权臣”:夺首辅时的权谋博弈,推改革时的铁腕果决,父丧“夺情”时的无奈,死后被清算的悲凉,每个阶段都要演出层次感。
胡歌完全能接住——他演得了梅长苏的“智”,扛得住宝总的“狠”,也拿得下梅晓歌的“韧”,这些特质刚好贴合张居正的一生。用观众的话说:“胡歌演张居正,不是合适,是天选。”
三、陈道明冯远征加盟,历史剧“戏骨团建”来了
除了胡歌,陈道明和冯远征的参演更让这部剧的“演技浓度”拉满,而他们的角色猜测,也成了观众热议的焦点。
冯远征的角色几乎呼之欲出——他曾在唐国强版《万历首辅张居正》里演“大伴”太监冯保,这个角色是张居正改革的重要盟友,既懂权谋又重情义,冯远征当年把冯保的“复杂”演得入木三分,如今再演同一角色,必然能更精准地抓住人物精髓。
毕竟对冯远征来说,历史剧的“复刻”不是重复,而是基于更深入的历史理解,让角色更立体。
陈道明的角色则有两种可能:要么是隆庆皇帝,要么是高拱。从剧情重心来看,隆庆皇帝在位仅6年,戏份必然有限;
而高拱作为张居正的“前上司+政敌”,从“同僚”到“首辅之争”,再到张居正掌权后的微妙关系,充满戏剧张力,更适合陈道明的演技发挥。
想象一下,陈道明演的高拱与胡歌演的张居正对手戏,一个老谋深算,一个锋芒毕露,光是眼神交锋就能让观众窒息,这才是历史剧该有的“神仙打架”。
四、剧情:不止“改革爽文”,更是张居正的“一生悲歌”
《风禾尽起张居正》最难得的是,它没把张居正写成“完美改革家”,而是聚焦他“力挽狂澜却难逃悲剧”的一生,从历史细节里挖出“人”的挣扎。
故事从隆庆年间的内阁之争开始:张居正作为次辅,位居高拱之下,隆庆重病时,两人为争夺首辅之位展开暗战——不是“非黑即白”的斗争,而是两种治国理念的碰撞,张居正的“激进改革”与高拱的“稳健保守”,都带着对大明的考量,只是选择不同。
隆庆驾崩后,10岁的万历登基,张居正终于坐上首辅之位,随即推出“考成法”“清丈田亩”等改革:用“考成法”整顿懒政官员,让朝廷效率大幅提升;
清丈土地缓解赋税不均,给百姓喘口气的机会。可改革刚见成效,父亲去世的消息传来——按祖制他该“丁忧”守孝,可一旦离开,改革大概率功亏一篑。最终他选择“夺情”留任,却也因此被骂“不孝”,成了日后被清算的伏笔。
最戳心的是“改革成而自身败”的结局:万历从小依赖张居正,却也在他的严格管教下逐渐叛逆,加上张居正掌权时的“独断”,让万历心生怨恨。张居正一死,万历立刻下令抄家,废除改革措施,这位“救时宰相”最终落得“家破人亡”的下场。
剧集会如实呈现这份悲凉——不是为了卖惨,而是让观众看到“历史的复杂”:张居正的改革延长了明朝国祚,却也因制度崩坏和帝王猜忌,没能真正挽救王朝,这种“努力却难敌宿命”的无力感,才是历史剧该有的深度。
五、历史剧的“救市之作”?它赢在“不戏说”
近年国产历史剧越来越冷清,要么是“戏说大于史实”的古装偶像剧,要么是“节奏拖沓”的流水账,观众早就盼着一部“尊重历史又好看”的作品。《风禾尽起张居正》的底气,就来自“不戏说”的坚持。
它没把张居正塑造成“神”:会有夺首辅时的权谋算计,也会有“夺情”时的争议,更会有掌权后的疲惫与孤独;也没把历史简化成“爽文”:改革不是一帆风顺,有官员的抵制,有百姓的不解,更有帝王的反复无常。
就连细节都透着较真——《明史》对张居正外貌的描述、“考成法”的具体内容、万历清算的真实原因,都不会随意篡改。
它要讲的不只是张居正的改革史,更是一个人在时代洪流里的选择与代价,是一个王朝在兴盛与衰落间的挣扎。
如今就等这部剧登陆央视,胡歌的张居正、陈道明的高拱、冯远征的冯保,加上扎实的历史内核,说不定真能让冷清的历史剧市场,重新支棱起来。
结语:你期待胡歌的张居正吗?
从《琅琊榜》的梅长苏到《风禾尽起张居正》的张居正,胡歌用8年证明,古装剧不只有偶像剧,更有厚重的历史故事等着被演绎。
这部40集大剧,有演员的用心,有主创的较真,更有对历史的敬畏,无疑是明年最值得期待的历史剧。
最后想问大家:你觉得胡歌能演出张居正的“刚柔并济”吗?陈道明演高拱会不会让你想起《康熙王朝》的对手戏?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一起等这部剧开播!
来源:沐娱影视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