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按最保守的办法算账,光是日常吃住和基本弹药维护那几项,就够把人看懵。先从最直观的开销说起:剧里那个团按电视剧的编制是2400人,时间点差不多是2002年左右,那个年代部队伙食还是二灶制,二灶标准大约每人每天10元。把人头数和伙食乘起来,2400人×10元=每天
养一支像702团这样的重装机械化部队,普通小国根本养不起。
按最保守的办法算账,光是日常吃住和基本弹药维护那几项,就够把人看懵。先从最直观的开销说起:剧里那个团按电视剧的编制是2400人,时间点差不多是2002年左右,那个年代部队伙食还是二灶制,二灶标准大约每人每天10元。把人头数和伙食乘起来,2400人×10元=每天24000元,按30天算一个月大概72万,一年就是864万。别小看这数字,光吃饭一年就接近千万级别。
工资项目更令人心里发紧。剧里许三多提到自己月薪大约1000元,拿这个当参考,把团里人员结构按文中比例放进表里:一级士官占60%,也就是1440人;军官占4%,约96人;普通战士占36%,864人。把一级士官按1000元算,1440人每月工资就是144万,全年差不多1700多万。再把军官和士兵按低位标准算进去,整团每月工资很容易突破千万,按保守估计全年工资支出在亿元量级。把伙食和工资合在一起,跑一年的开销就不是小数目了。
装备费用才是真正把账单撕开的那一块。702团是重装机械化单位,按3+1模式配置:三个坦克营加一个支援营。每个营约配30辆坦克,三个营合计90辆。除坦克外还有步兵战车、装甲车、运输车与各种专用车辆,保守估计除坦克外至少有50辆各种车辆在编。
以坦克为例,剧中型号近似老式59D,按保守估算每辆80万元,90辆就是7200万。再按十个百分点配套费用算,工具、地勤设备等另加1080万。弹药是刚需,按每辆配40发炮弹来算,90辆需要3600发;如果把单价折算成剧中给出的成本量级,大概能到几千万,这里按4320万作参考。除此之外,坦克的日常维修、训练耗材、抢修零配件每年也得花几百万,按405万算。把这些加在一起,单是坦克相关的年度支出就已经超过2亿元,且这是偏保守的估计。
装甲车、步战车和运输车的费用还没算进去。装甲车单价比坦克低,数量也不少;但运输车的轮胎、油料、备件、折旧、改装周期等都是常年花销。把这些合并,整个装备的投入和维护开支会再翻好几番。换句话说,坦克账只是入口,真正把部队拉到高成本层的是整套机械化系统的持续消耗。
训练相关的消耗也不是一笔一次性支出。坦克、装甲车要不停训练才能保持作战能力,这意味着油料、弹药、备件、轮胎磨损都在消耗预算。一次大规模演习消耗的燃油和弹药,往往能把好几个月的常规维护费用“吞掉”。剧里702团演习被A大队压制那场15比1的比分,有人说是导演照顾,也有人觉得那反映了长期训练和弹药保障的差距——战斗力不是比一次演习分数能说明的,是长期投入能不能跟得上的问题。
后勤这条链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地方。2400人的团,连基本的连排生活保障、医疗、洗漱器材、被褥更换、住房修缮、冬季保暖、车辆停放场地维护都要一笔笔算。轮胎、机油、工器具这些常耗品,一年下来也能堆出可观数字。再举一个容易被忽略的例子:靶场的弹坑修复、安全监管、伤亡处置和应急救援,这些花出去的钱怎么花不一定每天上表,但一旦发生事故或强度训练,就会瞬间飙升。
时间点拉回2002年前后,这个阶段中国军俸和物资价格都比现在低很多,所以用那个年代的价格来估算本身就偏保守。把时间线推到现在,通胀、技术升级和零部件价格上涨,养一支类似兵力的门槛只会更高。再加上技术更新换代带来的设备升级成本,原先的备件不再通用,维修难度和成本都会上去。
还有一些账面上看不太清楚的长期负担。专用运输车辆的折旧、改装、二次采购周期,这些不是一次性支出,而是需要多年摊销的。某辆车用了几年后需要换整套动力系统,或者因为战术需要改装通信设备,这些都要继续掏钱。再有灾情、事故或突发任务时的临时采购和加班加点,更会把预算拉得更紧。
把这些因素合并起来看,重装机械化的高额开销不是单项数字的相加那么简单。演习成绩、人员结构、装备数量、训练频率、补给节拍这些因素互相牵扯,哪一环出问题,整体成本就会被拉高。剧里的那些具体数字和情节,虽然是戏剧化处理,但也提供了一个比较接近现实的窗口,让人能看到军队运转背后那些不太显眼却很重的账单。
说到这里,最直观的一点是:买回来一堆硬件只是开始,真正的账单是那些天天发生、年年发生的消耗。演习中的一次弹药浪费、一次损坏的传动轴、一次靶场的修复,这些事情合在一起,能把几个月的预算吃掉。
来源:淡泊的露珠fknR5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