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紫禁城的琉璃瓦在暮色里泛着冷光,甄嬛立于长信宫的窗前,目光落在庭院中追着蝴蝶跑的弘瞻身上,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腕间那串早已失去光泽的珊瑚手钏——那是果郡王从前赠予她的旧物。她看着幼子奔跑时扬起的衣角,恍惚间竟与记忆里那个一身月白长衫、执扇浅笑的身影重叠,眼底瞬间
紫禁城的琉璃瓦在暮色里泛着冷光,甄嬛立于长信宫的窗前,目光落在庭院中追着蝴蝶跑的弘瞻身上,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腕间那串早已失去光泽的珊瑚手钏——那是果郡王从前赠予她的旧物。她看着幼子奔跑时扬起的衣角,恍惚间竟与记忆里那个一身月白长衫、执扇浅笑的身影重叠,眼底瞬间漫上一层湿意,随即又被深不见底的冷静取代。
她太清楚这座皇宫的底色。从自己初入宫时的懵懂单纯,到后来在刀光剑影中步步为营,再到看着皇帝为了皇权猜忌手足、耗尽半生心力,她早已厌倦了这无休止的算计与争斗。弘瞻是她与果郡王留在世间的念想,她怎能让亲生儿子重蹈皇帝的覆辙?若弘瞻留在皇子之列,即便无心争储,也迟早会被卷进皇位之争的漩涡,届时轻则失势,重则丧命。唯有让他远离这权力中心,才能保他一世安稳。
思及此,甄嬛心中已有定数。几日后,她特意选了弘历处理完政务、前来问安的时辰,屏退左右,将自己的心思和盘托出。“皇儿,”她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弘瞻年幼,性子纯良,我不愿他沾染朝堂的是非。果郡王膝下无子,若能让弘瞻入嗣果郡王一脉,于他而言,是远离纷争的坦途,于你而言,也可免去日后不必要的猜忌。”
话落,她悄悄观察着弘历的神色。果然,弘历眼中先是闪过一丝讶异,随即化为释然的笑意。他怎会不明白皇额娘的深意?弘瞻虽年幼,却是名义上的皇子,若一直留在宫中,难保日后不会有人借他的名义生事,或是他自己生出不该有的心思。如今皇额娘主动提出让弘瞻过继,既解了他的后顾之忧,又显得他这个兄长仁厚,简直是两全其美。
弘历当即起身,恭敬地向甄嬛行礼:“皇额娘思虑周全,事事都为儿子和六弟着想,儿子自然没有不听之理。您放心,等六弟长大成人,儿子必定奏请太后,封他为亲王,让他一辈子安享荣华,绝不会让他受半分委屈。”他语气恳切,眼神里满是真诚,甄嬛看着他,轻轻点了点头,只是心底那点隐秘的期盼——盼着弘瞻能名正言顺地喊果郡王一声“阿玛”,了却自己与果郡王那段未能言说的情愫——终究没能宣之于口。
不久后,弘历登基为帝,是为乾隆。彼时的弘瞻不过四岁,还裹着厚厚的锦袍,在乳母的怀里好奇地打量着皇宫里来往的宫人,对自己未来的命运一无所知。乾隆待这位幼弟的确十分怜爱,每次下朝后,总会特意绕到甄嬛宫中,逗弄弘瞻片刻。可弘瞻自小看着这位皇帝哥哥身着龙袍、神色威严的模样,心里总带着几分敬畏,每次见乾隆过来,便会偷偷躲到甄嬛身后,探出小脑袋怯生生地望着他。乾隆见状,非但不恼,反而觉得幼弟可爱,从未有过半句苛责,反而时常赏赐些新奇的玩意儿给他。
甄嬛始终记得果郡王当年的才情——他能在御花园的桃花树下即兴赋诗,能在围猎时精准射中疾驰的猎物,更能在朝堂上提出独到的见解。她便想着,定要将弘瞻培养成果郡王那般温润而有才华的人。于是,她亲自挑选师傅,最终选定了当朝著名诗人沈德潜。沈德潜学识渊博,为人严谨,甄嬛特意嘱咐他,不仅要教弘瞻熟读四书五经,更要教他修身养性,莫要沾染官场的浮躁之气。
此后的日子里,弘瞻的书房总是亮着灯。清晨天不亮,他便要起床诵读经书;傍晚时分,沈德潜会带着他在庭院中散步,讲解诗词里的意境。起初,弘瞻还会因为不能像其他宗室子弟那般玩耍而闹些小脾气,可久而久之,他也渐渐爱上了读书。他能背出《论语》里的“温故而知新”,能写出意境清雅的小诗,甚至能与沈德潜探讨诗词的平仄韵律。看着弘瞻一天天成长,越来越有当年果郡王的影子,甄嬛心中的慰藉也多了几分。
时光荏苒,弘瞻渐渐长大,从一个懵懂的稚子长成了挺拔的少年。乾隆见他学识日渐深厚,便开始委以重任,先是让他管理武英殿的刻书事务,后来又让他负责圆明园的部分修缮工作。弘瞻起初倒也勤勉,凡事都尽心尽力,将乾隆交代的任务完成得井井有条。乾隆见状,对他更加信任,赏赐也愈发丰厚。
只是,很少有人记得,弘瞻的身份早已不是皇子,而是果郡王的嗣子。剧中的果郡王,曾因才华横溢而被皇帝猜忌,最终因与甄嬛的私情败露,饮下毒酒身亡,落得个悲剧结局;可历史上的果郡王,却是雍正皇帝最信任的弟弟,乾隆登基后,对这位皇叔更是敬重有加,不仅让他总理朝政,还特意赐予他双倍的亲王俸禄。弘瞻作为果郡王的嗣子,自然也沾了这份光,从小便享受着亲王的待遇,身边的人无不对他恭敬有加。
或许是从小顺风顺水,又或许是乾隆的过度溺爱,随着年岁渐长,弘瞻身上的浮躁之气渐渐显露出来。他开始觉得自己才华出众,又有皇帝哥哥撑腰,便有些恃才傲物。处理公务时,他不再像从前那般谨慎,反而时常利用职权之便,大肆搜刮钱财——他会让地方官员为他购置田产,会借着修缮圆明园的名义中饱私囊,甚至还会向商人索要贿赂。
起初,乾隆只是听闻一些关于弘瞻的风言风语,他想着弟弟还年轻,难免会犯错,便只是旁敲侧击地提醒了几句,并未深究。可弘瞻非但没有收敛,反而变本加厉。终于,在一次朝会上,有大臣弹劾弘瞻,列出了他贪赃枉法的数条罪状。乾隆看着奏折上的内容,又想起自己当年对皇额娘的承诺,心中又气又痛。他不能再纵容下去,否则不仅会坏了朝纲,也会让弘瞻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于是,乾隆下旨,以弘瞻“恃才傲物、贪赃枉法”为由,将他的亲王爵位降为贝勒,罢去他所有的官职,还罚他闭门思过。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对于一生顺遂的弘瞻来说,无异于从云端坠入深渊。他从未受过如此重的责罚,更无法接受自己从人人敬畏的亲王变成了无官无职的贝勒。此后,他便整日闭门不出,茶饭不思,渐渐抑郁成疾,身体一日不如一日。
甄嬛得知消息后,急得整日以泪洗面。她亲自去乾隆宫中求情,可乾隆此次心意已决,只是跪在甄嬛面前,低声说:“皇额娘,儿子知道您心疼六弟,可儿子若再纵容他,便是害了他啊。”甄嬛看着乾隆,又想起自己当年为弘瞻谋划的一切——她以为过继给果郡王,就能让弘瞻远离纷争;她以为请最好的师傅,就能让弘瞻成为栋梁之才;她以为乾隆的疼爱,就能让弘瞻一生安稳。可她万万没想到,自己精心谋划的一切,最终却因为乾隆的溺爱和弘瞻的放纵,落得如此下场。
几个月后,弘瞻的病情愈发严重,最终撒手人寰,年仅三十三岁。甄嬛站在弘瞻的灵前,看着那具冰冷的棺木,手中紧紧攥着那串珊瑚手钏,泪水无声地滑落。紫禁城的风从窗缝里钻进来,吹动着灵前的白幡,也吹乱了她的思绪。她这一生,在深宫之中步步为营,算计了无数人,也为自己和孩子谋划了无数条路,可到头来,还是没能保住自己最疼爱的儿子。
暮色再次笼罩紫禁城,长信宫的灯依旧亮着,只是再也没有那个追着蝴蝶跑的稚子,也没有了那个满心期盼的母亲。只剩下无尽的叹息,在这座冰冷的皇宫里,悠悠地飘散在岁月的风里。
来源:爱看剧的沐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