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是去年,也就是2023年,微短剧这个赛道烧出来的市场规模。一个滚烫得甚至有些烫手的数字。
373.9亿。
这是去年,也就是2023年,微短剧这个赛道烧出来的市场规模。一个滚烫得甚至有些烫手的数字。
但就在这么一个烈火烹油的大热灶上,有人,好像开始“凉”了。
说的就是郭宇欣。
如果你最近刷短剧,可能会刷到她那部叫《在八月盛夏》的新剧。数据怎么说呢,有点尴尬。跟她上一部火到出圈的《盛夏芬德拉》比,热度几乎是断崖式下跌。
评论区更是直白得伤人。
“不对味儿,完全不对味儿。”
“没有刘萧旭,感觉郭宇欣都不会演戏了。”
“求求了,二搭吧,我只想看‘宇你刘下’!”
你看,观众连她新剧男主的名字都懒得提,满脑子还是那个叫刘萧旭的男人。
郭宇欣自己其实挺努力在营业的。她在一条视频下面很认真地回复粉丝:“每一个人物都是我用心塑造的孩子。”
话说得很职业,也很真诚。
但市场不听这个。观众的情感有时候就是这么不讲道理,他们只认那份曾经让他们心动的“化学反应”。CP粉的世界里,拆CP,约等于背叛。
有点残酷,对吧?
说起来,《盛夏芬德拉》那部剧,确实有点东西。
它不是那种上来就工业糖精硬灌的剧。郭宇欣和刘萧旭两个人,眼神拉丝,氛围感直接拉满。那种成年人之间极限拉扯、想碰又缩回手的小心翼翼,让多少人半夜捶床。
他俩组成的“宇你刘下”CP,几乎是一夜之间,成了短剧圈的天花板。
火到什么程度?只要他俩合体直播,在线人数分分钟破十万。剧播完那么久,剪辑他俩对手戏的视频,点赞还能随随便便几十万。
这就是CP的魔力。也是……枷锁。
刘萧旭的好大哥,也是短-剧圈一个挺有名的演员何健麒,之前在直播里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过一句话,现在回头看,简直是“神预言”。
他说:“他俩(郭宇欣和刘萧旭)这个CP太成功了,后面不好弄了。”
当时大家可能都当个乐子听,现在才品出味儿来。何健麒自己也是爆款短剧的主演,他不是在开玩笑,他是在用一个从业者的眼光,看到了那片繁华下面的暗礁。
当一对CP的光环过于耀眼时,它会吞噬掉演员本身的光芒。观众爱的究竟是郭宇欣,还是“和刘萧旭在一起的郭宇欣”?
这成了一个要命的问题。
其实,郭宇欣遇到的这个坎儿,根本不是她一个人的。
就在今年年初,另一部叫《授她以柄》的短剧也爆了,疯批男主和隐忍女主的搭配,同样让观众嗑生嗑死。那对CP的热度,直逼当初的“宇你刘下”。
然后呢?
然后男主演李菲,女主演明加加,也各自去搭档别人演新剧了。结果……一模一样。新剧不是不火,但就是没法跟《授她以柄》比。评论区里,全是“还是原来的CP带感”、“新搭档没火花”的哀嚎。
看明白没?这几乎成了一个短剧行业的规律。
因为短剧节奏快,人设标签化,CP的速配和速朽成了常态。演员爆红的第一部“解绑”作品,就成了一场严苛的压力测试。过不去,就可能被打回原形。
这种“CP戒断反应”,也不是短剧独有的。
往更早、更大的盘子里看,还记得当年的《陈情令》吗?肖战和王一博的“博君一肖”,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CP天花板,影响力持续了好几年。
他们是怎么“解绑”的?
过程非常漫长,也非常艰难。双方团队有意识地避免同台,各自去接风格完全不同的项目。一个扎进主流电视剧,演军旅,演年代剧;一个主攻大银幕,跟影帝飙戏,跳街舞。
说白了,就是用更高质量、更多样化的个人代表作,去一点点覆盖掉那个过于强大的CP烙印。
唯一的出路,就是建立一个比CP光环更强的个人光环。
这对短剧演员来说,太难了。长剧、电影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塑造复杂的角色,但短剧,几分钟一集,给你的表演空间就那么大,很难快速摆脱一个深入人心的标签。
更何况,郭宇欣走到今天,也不是靠一次偶然的运气。
很多人不知道,在成为“短剧一姐”之前,她在这个圈子已经摸爬滚打了好几年,是公认的“劳模”,拍了不知道多少部剧,才一步步从“熟脸”熬到主角,最后等来一部《盛夏芬德拉》。
努力的人,却被自己最成功的角色困住。这事儿本身就挺讽刺的。
她就像那个亲手把烟花送到天上的女孩,所有人都为那瞬间的绚烂喝彩,却没人关心,烟花散尽后,她手里只剩一根冰冷的引线。
现在,整个行业似乎也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
是继续深挖“CP红利”,把这种速食爱情做到极致?还是去探索别的可能性?
其实已经有答案了。一些不依赖单一CP的悬疑短剧、群像短剧也开始冒头,并且取得了成功。
《人民文娱》有句话说得挺好:“‘嗑CP’是拉近观众与角色距离的有效手段,但绝非内容创作的终点。”
当流量逻辑绑架了艺术创作,那最终伤害的,是整个生态。
那个近400亿的火热赛道,需要更多元的故事,也需要给那些用心演戏的演员,一条能走得更远的路。
对郭宇欣来说,眼下的“凉”,或许不是坏事。
这可能是一个机会,让她从CP的幻梦里醒来,也让市场重新审视,到底什么才是一部好剧,一个好演员。
这条路,不好走。
对她,对后来者,恐怕都只是个开始。
来源:纪实者mih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