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使徒行者3》被删掉的戏,不是少了几场戏,是把整个故事的魂删没了。
《使徒行者3》被删掉的戏,不是少了几场戏,是把整个故事的魂删没了。
2020年那部《使徒行者3》,观众看完之后没人骂演技,没人说画面不好,可就是觉得心里空落落的,像吃了一顿饭,桌上摆满了菜,可每口都吃不出味道。
不是厨师手忙脚乱,是菜谱被人改了三次,食材换了一半,最后端上来的,根本不是那道你盼了三年的菜。
周柏豪演的“乐少”,全被剪掉了。
这个角色不是随便加的,他是编剧最初设计的“第三只眼”——一个在黑与白之间摇摆、不站队、不说谎、只信自己判断的卧底。
他不是主角的跟班,不是反派的棋子,他是整个故事最真实的一面镜子。
可最后,他消失得干干净净,连一句完整台词都没留下。
不是演员演得不好,是剧本被撕了重写,制作方怕观众看不懂,怕节奏太慢,怕不够“爽”,于是把复杂的人性一刀切,只留了打斗、反转和喊话。
观众要的不是反转,是要知道一个人为什么走到这一步。
你删掉他心里的挣扎,就等于删掉了观众心里的共鸣。
林峯回来演了,但不是那个爆seed了。2014年的他,眼神里有狠,也有怕。
他可以一边笑着敬酒,一边在口袋里攥着带血的刀片。
那种压抑的、不敢喘气的紧张感,是演技撑起来的,不是靠镜头晃得快。2020年他再演,笑得更标准了,动作更干脆了,可眼神空了。
他不是不努力,是没人给他足够的空间去演个“活人”。
佘诗曼没在,莫文蔚没在,原来那些能靠一个眼神让观众心头一紧的人,全被换成了“能拍广告的咖位”。
TVB以为,换人就是换新鲜感,可观众要的是熟悉的那一口味道,不是新瓶装旧酒。
你去看现在的港剧,一部接一部,拍得越来越像内地的流水线产品:五集一个反转,十集一个大高潮,结尾必须全员团聚或者有人牺牲,不然就不完整。
可真正的警匪剧,不是靠反转撑起来的,是靠人和人之间的猜忌、沉默、背叛、理解,一点点堆出来的。
《使徒行者》第一季最厉害的地方,是它让观众猜了整整20集,都没猜出谁是内鬼。
不是编剧藏得深,是每个人都有理由可疑,每个人都有难言之隐。
你不能把这种复杂,简化成“他就是反派,因为他穿黑衣服”。
现在TVB还在说“正在筹备新项目”,可连个影子都没有。
过去五年,他们出了多少个“计划中”的续集?
全成了PPT上的标题。
不是没市场,是没人敢真的冒险。
观众还记着2014年的爆seed,还记着阿土和钉姐在天台上那顿饭,可制作方只盯着数据,盯着短视频平台的片段点击量,盯着谁带流量,谁有微博粉丝。
他们忘了,情怀不是用来消费的,是用真心换回来的。
你拿剪刀剪掉最动人的部分,指望观众回头?
别骗自己了。
你看看内地的《狂飙》,为什么火?
不是场面多炸,是高启强从卖鱼的到坐上高位,每一步你都看得见他的挣扎。
他不是突然变坏,是被环境一点点逼的。
《使徒行者》当初能火,也是这个道理。
可现在,连“逼”都不写了,只写“打”和“逃”。
观众不是看不懂深度,是懒得看假的。
你要是真想拍第三部,别再搞什么“全员回归”的噱头,也别再找流量明星救场。
把周柏豪被删的那段脚本拿出来,找当年写第一季的编剧,关起门来,重新写一个不考虑收视率、不考虑广告商、只想讲清楚“一个人怎么在黑暗里活下来”的故事。
别怕慢,观众等得起。
你想想,为什么这么多年过去了,还有人记得爆seed那句“我做卧底,不是为了当英雄”?
因为这句话不是口号,是血泪。
他不是不想当好人,是他知道,当他选了这条路,好人就没他的份了。
这种苦,现在的剧敢拍吗?
敢让主角在最后一集,不是赢了,而是跪着哭出声,然后转身走进黑夜,再也不回头吗?
TVB不是没能力拍好警匪剧,是不敢了。
他们怕赔钱,怕被投诉,怕观众说看不懂,怕不“爽”。
可真正让人心痛的,从来不是打斗有多狠,是没人记得,一个人活着,有时候比死了更累。
你告诉我,如果一部剧,连主角心里最真实的那一段痛苦,都能删掉,那它拍出来,到底是给谁看的?
你还会为一个删掉灵魂的故事,买票、等更新、熬夜追吗?
来源:娱乐大大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