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3年8月,东北“暖暖”真人出镜,宣布要建被收养儿童心理援助基金会,瞬间把30年前那桩“养父为救女儿终身残疾”的旧案拉回热搜。
“被收养的孩子就该一辈子感恩戴德?
”——2023年8月,东北“暖暖”真人出镜,宣布要建被收养儿童心理援助基金会,瞬间把30年前那桩“养父为救女儿终身残疾”的旧案拉回热搜。
网友炸锅:原来剧里舍命一跳不是编的,可现实比剧本更离谱,当年那个“乔正君”原型2022年又因经济罪加刑,如今蹲大牢,前妻倒成了慈善基金负责人,洗白速度堪比漂白剂。
剧里盛雪竹哭成泪人,现实原型却真当了小学老师,专门辅导问题儿童,天天跟“身份认同危机”死磕。2018年话剧巡演后,直接推动《收养法》改条款,法条里多了句“尊重被收养人意愿”,轻飘飘十个字,背后全是像她一样半夜做噩梦的小孩。
数据更扎心:高校调研1200万户重组家庭,68%的寻亲娃最后选择留在养父母家——不是血缘赢了,是“怕再被扔一次”的恐惧赢了。
当年那栋危楼早拆了,原地盖起“亲情教育主题公园”,门口立着“俞乐山舍身救女”雕塑,白天家长带娃拍照打卡,晚上清洁工还能听见金属撞击声,像有人在掰雕塑的手指。
暖暖说第一次路过没敢抬头,“我怕他问我:你原谅了吗?
”她筹的第一笔款就是雕塑维护费,网友笑称“用伤害赚的钱去修补伤害,闭环了”。
别急着感动。
基金会账本公开那一栏,最大金主是“乔”前妻的公司,捐款名目写着“弥补曾经的错”。
有人留言:这钱收不收?
不收,项目停摆;收了,夜夜良心拷问。
暖暖只回一句:“先让小孩有地方哭,再谈原谅。
”一句话把道德高地砸成平地。
三十年过去,大家还在争论“该不该让被收养孩子找亲生父母”。
现实早就给出答案:找不找不重要,让不让他们“敢”找才重要。
雕塑亮闪闪,危楼变公园,法律打补丁,可夜里做噩梦的人依旧要靠自己醒。
能活成暖暖是少数,更多人连名字都没有,只剩户口本上一栏“养女”。
网友跟帖:
“别吹啥大团圆,我发小就是收养的,现在一听‘感恩’俩字就摔筷子。
”
“法律改了又怎样?
街坊嘴没改,一句‘野孩子’照样杀人。
”
“那雕塑真讽刺,救人的成了景点,害人的成了金主,只有小孩在阴影里长大。
”
来源:平常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