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偶剧:陷在偶像陈列与设定堆砌里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10-29 08:46 1

摘要:放眼2025年迄今的剧集市场,古装剧依旧流光溢彩、流量添辉,但除却个别头部作品之外,大量古装类型剧在繁荣表象之下,却始终弥漫着一种似曾相识的气息。《白月梵星》《锦月如歌》《韶华若锦》《似锦》《雁回时》《落花时节又逢君》……相似的花团锦簇的剧名,相似的组合搭配的

本文转自【文汇报】;

放眼2025年迄今的剧集市场,古装剧依旧流光溢彩、流量添辉,但除却个别头部作品之外,大量古装类型剧在繁荣表象之下,却始终弥漫着一种似曾相识的气息。《白月梵星》《锦月如歌》《韶华若锦》《似锦》《雁回时》《落花时节又逢君》……相似的花团锦簇的剧名,相似的组合搭配的演员,再加上换汤不换药的穿书、重生、复仇、先婚后爱、拯救苍生等情节模式在不同剧集中被一再复制、循环上演,颇有一种千剧一面的景象。

古装剧现状:

“明星+IP”的惯性模式延续

如果说现实题材剧正以求新求变折射当下生活的多维切面,竖屏微短剧以强节奏与高密度的情绪快感冲击观众的注意力阈值,那么古装剧的世界就像一个流速缓慢的平行时空。无论是悬疑、复仇、救世还是爱情,大部分古装剧的主线逻辑几乎万变不离其宗。它看似在不断制造新鲜感,穿越设定层层翻新,奇幻元素花样叠加,但这些所谓的创新大多停留在叙事的浅表层面。与此同时,假定性设计得越复杂,观众进入故事、代入情感的门槛也就越高。花样百出的形式之下,古装剧在叙事与情感上反而愈发乏力,缺少真实的突破与共鸣。

进一步审视这些古装剧的故事来源与舆论焦点,不难发现大多数剧集的制作思路仍徘徊在“网络小说IP+流量明星”的惯性路径上原地踏步。表面的热闹无法弥补结构的单一,数量的堆积不仅未带来质的飞跃,反而加剧了审美疲劳与内容雷同。在算法主导的传播逻辑与平台驱动的消费机制之下,观众的审美趣味早已被短视频与微短剧重塑,叙事节奏、人物塑造、视觉刺激乃至情感投射的标准均在更新。而古装剧却仍停留在旧轨之上固步自封,其吸引力与说服力也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消解。

在一个万物加速的文化环境中,变化缓慢有时是一种坚持。而在古装剧这里之所以成为问题,是因为这种迭代迟缓并未沉淀为审美深度的积累,反而滑入自我重复的惰性循环。

IP困境:

网文的局限与微短剧的冲击

2014年被普遍视为网络IP剧的元年,但十年时间过去,IP剧的生态环境已然不同:一方面,网络文学在IP剧初期尚能以题材与结构的新颖取胜,而今却陷入同质化复制大于创新性表达的阶段;另一方面,对IP内容的过度依赖,使不少创作者轻忽了文学到影视的跨媒介、跨文本转化的复杂性,最终呈现为改编层面的粗糙。

因此,在如今的IP改编古装剧中,网络小说的叙事局限几乎被放大到难以忽视的程度:情节注水、设定雷同、结构平庸、审美低龄、逻辑疏漏……这些通病不仅封锁了古装剧集向艺术纵深发展的空间,更让它们与优秀传统文化原本可能达成的融合创新失之交臂。本可以承载文化记忆、传承历史意蕴的古装剧,在现实中却频频滑落为快餐叙事的流水线产品。既缺乏古典文化的滋养,也失却通俗叙事应有的技法,最终陷入一种古典美学与大众文化的双重枯竭之中。

更为严峻的是,那些由网络小说衍生出的类型标签——“霸总”“复仇”“逆袭”“甜宠”“穿越”“重生”等等,在短视频与微短剧的浪潮中被迅速浓缩、复制、消费。微短剧以分钟级甚至秒级的节奏制造爽感,用更低的时间成本与经济成本复刻相似的欲望逻辑,反倒成为网文套路与网络热梗的最高效的继承者。当爽点、设定、快感与反转都能在短短一两分钟内被打包呈现时,古装剧对类似情节的剧情铺垫与人物铺陈,很难保持过往的竞争力。

在这种内容结构性转移之下,古装剧赖以成型的IP神话正加速退潮。当IP不再意味着文化资本与情感共鸣,而沦为工业流水线上的标签与话术,其能够给古装剧集提供的核心支撑力也就随之被不断稀释。与其说大多数古装剧陷入审美疲劳,不如说它们正站在后IP时代的门槛上踟蹰不前,在类型惯性与市场迭代之间,逐渐迷失了讲好故事的初心与能力。

明星僵局:

虚假繁荣背后的粉圈特供

在当下的剧集生态中,古装剧,尤其是古偶剧,几乎与偶像明星形成了高度绑定的共生结构。更有甚者,这种绑定呈现出固定化的“明星池”,观众不无戏谑地形容,如今的古偶剧只是排列组合地看十数位、数十位的熟面孔谈恋爱。偶像机制的泛滥与固化,进一步加剧了古装剧原本就僵化的故事模式,使其在内容与表演上陷入双重同质化的困局。

更令人忧虑的是,当前的偶像产业本身也深陷人设化与粉圈化的质量危机。偶像明星的表演早已不以角色打磨为核心,而是围绕既定人设进行包装与营销;偶像出演的剧集播出后的舆论热度,也往往与作品的质量与美学无关,而取决于粉圈之间的控评大战与数据竞赛。饭圈逻辑对艺术判断的介入,使古装剧越来越脱离普通观众的审美期待,逐渐蜕变为一种为粉丝量身定制的特供文化产品。

在这种氛围之下,剧集的艺术质量被边缘化,真正的文艺评价被粉圈声量所淹没,而类型剧赖以维系的健康机制,观众反馈与内容迭代也随之失灵。当古装剧的成败不再由剧本、表演与美学决定,而是取决于粉圈能否控分成功、控评成功,一种虚假繁荣的泡沫便在行业中悄然膨胀。它挤压了真正创作的空间,也削弱了古装剧这一类型原本应有的内生动力与美学潜力。

突围方向:

尊重传统文化与影视艺术

当下,许多古装剧仍沉溺于“网络小说IP+流量明星”的惯性模式,误以为只要握有流行网文作品与高人气偶像明星,便能轻松打通市场与舆论的双重通道。然而事实上,文化的浅薄与艺术的敷衍,终会反噬剧集的整体价值。颇多宣扬自己在弘扬东方美学的作品,往往只将古典意象当作所谓东方美学的奇观布景,美则美矣,毫无灵魂;那些拥有天然观众基础的IP改编,也常止步于流量逻辑的即时收益,结果只能让古装剧的生存空间日渐逼仄,观众的信任与期待不断流失。

古装剧一向寄托着观众对传统文化与古典风貌的向往,因此,突围与寻路的关键,归根结底是要对古装剧从文化到艺术进行双重校准。古装题材天然肩负着传统文化创新传承的使命,它应当从历史文本与民间故事中汲取精神内核,讲出真正的传统文化的美与魂。同时作为类型剧的重要类别,古装剧应更加回归影像叙事的本体,尊重剧作逻辑、视听逻辑和表演逻辑,而非将剧集简化为偶像陈列与设定堆砌。

在短视频、微短剧与AI全面冲击传统影视制作与创作的当下,真正拥有文化生命力的古装剧集,应该是内容自觉、审美自律与情感真诚的综合体,既以精湛的制作展现传统之优美,又以细腻的故事引动人心之沉醉。

来源:环球网娱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