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石榴餐厅》——当代新疆都市生活烟火诗学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10-29 08:00 2

摘要:10月22日,首部当代新疆题材的青春都市情感剧《红石榴餐厅》正式开播。该剧以乌鲁木齐一家经营了30年的餐厅为叙事核心,讲述美院毕业生明亮因养母阿依夏生病放弃深造、接手餐厅,在经营中化解邻里难题并推动餐厅品质转型的故事。

王欣 耿亚美

10月22日,首部当代新疆题材的青春都市情感剧《红石榴餐厅》正式开播。该剧以乌鲁木齐一家经营了30年的餐厅为叙事核心,讲述美院毕业生明亮因养母阿依夏生病放弃深造、接手餐厅,在经营中化解邻里难题并推动餐厅品质转型的故事。

电视剧《红石榴餐厅》剧照。

与《我的阿勒泰》将新疆辽阔草原与碧湖蓝天塑造成“诗意栖息地”的叙事取向不同,《红石榴餐厅》以都市生活为叙事线索,以“烟火日常”为笔、以“石榴同心”为魂,将新疆的美食烟火、山河景观与生活日常熔于一炉:既展现新疆都市人的温暖相伴与逐梦韧性,更以“小切口”照见“大图景”,勾勒出当代新疆“团结和谐、繁荣富裕”的城市生活图景。通过剧情铺陈,一个宜居、美丽、文明的现代化城市扑面而来。它不仅是一部青春都市剧,更是解码新疆地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影像文本,让观众读懂新疆不仅有诗与远方的自然之美,更有热气腾腾的人间烟火,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温暖相助。

电视剧《红石榴餐厅》剧照。

美食之香:烟火诗学的具象窗口

美食作为文化表达与情感传递的载体,其价值远不止于物质层面。《红石榴餐厅》的美食叙事并非单纯的视觉呈现,而是承载生活温度与情感联结的媒介。在镜头语言的呈现中,主厨木拉提的操作细节充分彰显其对厨艺的执着追求:切菜时的娴熟刀工、洋葱入锅时升腾的灶烟、翻炒时的灵活颠勺,这些具象场景共同诠释了新疆美食背后手艺人的坚守精神。更具感染力的是对“香气瞬间”的捕捉:煎羊肉时油花滋滋作响、手抓饭焖煮后热气氤氲、烤包子在馕坑壁上整齐排列、羊肚菌炒肉在锅中翻滚……每一组画面均达成视觉通感的效果,仿佛将食物香气传递到观众的感官层面,让新疆美食的烟火气牢牢定格于镜头之中。

《红石榴餐厅》剧照。

新疆美食素来以色香味俱全著称,剧中食物的色彩搭配更凸显新疆味道。长粒香米烹饪后油亮金黄,搭配鲜红的胡萝卜、金黄的黄萝卜与鲜嫩的羊排,色彩层次丰富;烤包子红褐色表皮酥纹清晰,大盘鸡以红辣子与红油汤汁为底色,粉糯的土豆块与翠绿的青椒片丰富视觉层次,每一帧都具备美食大片的视觉质感。这种色彩美学更延伸至餐厅的空间设计:外墙蓝白相间,象征新疆的蓝天与白云;室内以红、橙等暖色调为主,既烘托出活力氛围、激发食客食欲,更暗合新疆人民热情好客的文化特质。

电视剧《红石榴餐厅》剧照。

导演善于运用食物特写与人物表情特写拼接的镜头语言,构建起美食与情感的紧密关系。阿依夏为儿子明亮制作手抓饭的场景中,一侧是香气四溢的手抓饭,另一侧是她含着笑意的眉眼,直观传递出亲情的暖意。这种“人情味”更通过隐喻性台词得以深化:木拉提察觉传统菜式遇冷时,以“老模子卡不出新馕花”隐喻传统技艺的传承困境;阿依夏劝说明亮追求梦想时,用“你的眼睛要看到更大的世界”寄予期许,更以“一只鸟飞不过雪山”喻指邻里间如家人般的牵挂。这些表达让美食超越物质属性,成为情感传递的重要符号。

剧中美食的“烟火气”具有双重内涵:既指代灶台升腾的烟火气息,更象征日常生活的鲜活质感。抓饭的香气是阿依夏的牵挂,颠勺的姿态是木拉提的坚守,创新的菜品是明亮的底气。这些与美食相关的细节串联起人物的情感脉络与成长轨迹,勾勒出各民族邻里彼此温暖的生活缩影。正如剧集所呈现的,最动人的生活故事,始终蕴藏在一饭一蔬的香气与温度之中。

电视剧《红石榴餐厅》剧照。

景观映画:烟火生活的诗学底色

《红石榴餐厅》突破了此前新疆题材作品中景观背景化的叙事窠臼,将山河壮阔与城市活力有机融合,构建起自然为体、人文为魂的叙事体系。开篇阿尔金山山脉的日照空镜画面,瞬间将新疆的壮丽风光拉至观众眼前;明亮从南疆写生归来,返回乌鲁木齐途中和童年好友古丽娜尔不期而遇。塔克拉玛干沙漠、红山石林、乌鲁木齐野生动物园等依次呈现。还有剧中乌鲁木齐灯火璀璨的夜景,这些景观并非遥远、刻板的新疆印象,而是人物生活的家园底色,让观众得以窥见新疆人眼中熟悉的日常之美。

电视剧《红石榴餐厅》剧照。

剧中的动植物意象更承载着生态理念与情感密码,促成自然与人文的深度共振。蓑羽鹤作为明亮与古丽娜尔儿时共同救助的小鸟,既是两人情谊的见证,更成为古丽娜尔从事野生动物救助事业的精神追求,彰显出新疆人对自然的敬畏之心。鸣哥发现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绢毛苣后坚定留疆,羊肚菌成为餐厅转型的关键食材,这些设定将自然馈赠与人物的理想追求、生活实践紧密联结,让自然成为推动剧情发展的重要力量。

《红石榴餐厅》剧中一幕。(视频截图)

人文景观的刻画则凸显出生活的真实温度。明亮返乡时的镜头叙事极具代表性:从乌鲁木齐火车站到地铁1号线,从街边烧烤店到群众弹唱的街头场景,街坊邻里的亲切问候穿插其间,无需刻意设计,却处处充盈着生活质感。这种拍摄方式摒弃了对新疆人文的猎奇式呈现,转而聚焦日常场景中的温暖互动,让自然之壮阔与人文之温情相互映衬,形成打动人心的视觉体验与情感共鸣。

石榴同心:烟火日常的诗学精神

《红石榴餐厅》最大的突破在于,跳出对的刻板呈现模式,以“石榴籽”为核心意象,通过生活流叙事与单元化情节,塑造出鲜活的人物群像,具象化展现了“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民族团结主题与红火生活图景。

电视剧《红石榴餐厅》剧照。

生活流叙事赋予美好生活最真实的底色。剧集不刻意追求强烈的戏剧冲突与快节奏的情节反转,而是以白描手法记录餐厅日常:阿依夏带明亮买菜时与摊主的熟稔交流,餐厅初开外卖业务时骑手体谅等候的默契,阿依夏给外卖员热奶茶的温情,免费抓饭席位的长期保留,巴雅尔给催餐客人端上抓饭的周到。这些细节无需刻意煽情,却让“团结和谐”的主题落地生根,使其成为可感可知的生活常态。

“红石榴”意象贯穿全剧,成为凝聚人心的精神符号。阿依夏守护餐厅,是对与丈夫的共同回忆、与邻里的情感联结的守护;阿依夏生病时众人支持关店,明亮重启餐厅时老员工纷纷回归,青年一代遇困时长辈们的悉心劝导,这些情节均呼应着红石榴“多籽相拥”的象征内涵。正如阿依夏所言:“红石榴结满果子的时候,就是日子最红火的时候”,明亮从改良菜品到打造品质餐厅的过程,正是各族群众携手共创美好生活的缩影。

电视剧《红石榴餐厅》剧照。

如今,餐厅早已超越了单纯经营场所的属性:它是阿依夏的情感寄托,是木拉提传承技艺的阵地,是明亮追逐梦想的舞台,更是新疆都市民族团结的微观载体。抓饭的香气、艾德莱斯丝绸的绚烂、弹布尔琴声的悠扬、日常的体谅与温暖,共同编织出“团结和谐、繁荣富裕”的生活画卷,让“真善美”成为这部剧最有力的叙事表达。

结语

当灿烂的阳光为餐厅的玻璃窗镀上金边,当抓饭的香气漫过各族邻里的窗台,当“红石榴”的意象从招牌渗入每个人的生活时,《红石榴餐厅》的价值早已超越一部都市生活剧的范畴,更成为一部书写当代新疆精神的“影像地方志”。

剧中阿依夏和儿子明亮漫步于乌鲁木齐南湖市民广场的温暖画面打动了许多观众。剧中还不断出现自然与爱心交汇的新疆天山野生动物园、见证浪漫的雅玛里克山森林公园观景台、建筑艺术光影交响的乌鲁木齐大剧院……从市井烟火到自然生态,从建筑艺术到历史记忆,《红石榴餐厅》同时串联起餐厅、动物园、大剧院、大巴扎、宾馆、观景台、湖畔广场等乌鲁木齐七个取景地,从市井烟火到自然生态,从建筑艺术到历史记忆,全方位解锁了乌鲁木齐的浪漫、温暖的城市气质。

电视剧呈现了新疆的魅力,既藏于草原戈壁的辽阔之中,也蕴于都市街巷的烟火之间;新疆的发展,既镌刻在山河大地的变迁里,更书写在各民族群众携手逐梦的笑容中。这部剧如同一颗饱满的红石榴,每一粒“籽”都是一个鲜活的生活片段,这些片段共同凝聚成新时代新疆的精神图景:在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指引下,各族人民以同心为根、以奋斗为翼,让红火日子成为生活的常态,让团结共生成为发展的底色。而这种以烟火气传递大情怀、以小叙事彰显大时代的创作手法,也为地域题材作品的创新提供了重要启示:最动人的时代叙事,永远藏在普通人热气腾腾的日常里。人间烟火是最大的流量,真善美是最有力的表达。

王欣,新疆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副教授、新疆文艺评论创新团队骨干成员;耿亚美,新疆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文艺学在读研究生

来源:一品姑苏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