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沉默的荣耀》爆了,隆妮没爆:一个被“高启兰”困住的演员,终于扯掉了安全牌
《沉默的荣耀》爆了,隆妮没爆:一个被“高启兰”困住的演员,终于扯掉了安全牌
——豆瓣8.2,《城中之城》的“周琳”被骂工具人,《沉默的荣耀》的“黎晴”却被封神,同一张脸,换了剧本就换了命。隆妮演了两次于和伟的队友,还是记不住她的名字,问题到底在哪?
---
1. 观众只记得“高启兰”,记不住“隆妮”
2023年《狂飙》收官,“高启兰”戴眼镜穿白大褂站在楼梯口的截图刷了三天热搜。隆妮本人微博涨粉80万,商务接到手软,但后续半年,除了机场街拍,她几乎消失。
原因简单:高启兰的人设太完整,冷静、克制、家族牺牲品,观众把角色滤镜直接套在演员身上。隆妮没有趁热打铁接同类型大女主,反而去演了《城中之城》的周琳——一个镶边花瓶,戏份少,动机弱,连累观众把对角色的失望转嫁给演员。
一个细节:周琳的剧本里,她的任务是“勾引男主”,台词不超过五页。隆妮在片场试图加一段“雨夜独白”,被导演以“节奏不对”砍掉。
---
2. 于和伟带她两次,为什么带不动?
《城中之城》和《沉默的荣耀》的制片人名单都有于和伟工作室。业内默认:这是“老带新”的标准操作。
但数据不骗人。《城中之城》播出时,猫眼角色热度榜前三是于和伟、王骁、王劲松,隆妮没进前十。《沉默的荣耀》播出后,她的角色热度冲到第二,可个人百度指数峰值只有《狂飙》时期的三分之一。
关键点:于和伟的剧,男性群像叙事占主导,女性角色的高光需要演员自己“抢”。隆妮在《沉默的荣耀》里做了两件事:
主动把黎晴的“牺牲结局”改得更悲壮——原剧本是“被枪杀”,她提出“引爆船舱”,导演采纳。
要求删掉一场“哭戏”,换成“笑着点烟”的冷静镜头。
这两处改动让一个工具型女特工有了人味,也让她第一次被业内夸“有创作主见”。
---
3. 《破晓》能不能救她?
腾讯娱乐的爆料里,隆妮下一部电影《破晓》搭档张颂文、王凯,演双面特工。
值得注意的细节:
编剧是《风声》的麦家团队,擅长写“高智商女性”。
张颂文的角色是她的上级,王凯的角色是她的敌人,隆妮是叙事核心。
电影定档2025年,宣发周期长达一年半,足够铺垫“大银幕女主”人设。
如果这部电影票房破5亿,隆妮就能摘掉“电视剧镶边”的标签。反之,如果票房失利,她会被彻底定型为“配角脸”。
---
4. 经纪公司的算盘:都市剧是保险,谍战是赌命
《向上生长》的女主资源,是隆妮经纪公司和腾讯视频的置换条件——她低价演了《沉默的荣耀》,平台补偿她一部S+女主剧。
但问题也在这里:
《向上生长》的班底是《理想之城》团队,剧本写“建筑行业女高管”,需要极强的职场气场。隆妮的冷感气质适合,但观众会不会又把“苏筱”的孙俪拿来对比?
谍战电影和都市剧撞档期,她必须二选一。选电影,失败就是三年空窗;选电视剧,安全但可能永远冲不出“女二”圈。
---
5. 观众到底在等什么样的隆妮?
《沉默的荣耀》弹幕里,有一条点赞3万的留言:“她演黎晴的时候,不像高启兰了。”
这句话很毒,也很准。
观众不是记不住隆妮,是记不住她演得“像高启兰”的角色。她的颜值够打,气质够冷,但冷感演员最怕重复。
周迅演《如懿传》被骂“面瘫”,转头用《小敏家》翻盘;吴越演《我的前半生》被骂“小三脸”,靠《扫黑风暴》洗白。
隆妮需要一次“不像高启兰”的彻底颠覆——比如《破晓》里的疯批特工,或者《向上生长》里的崩溃女高管。
---
结尾
《沉默的荣耀》大结局那天,隆妮发了一条微博:“黎晴的使命完成了,我的才刚开始。”
现在的问题是:她敢不敢扔掉“高启兰”的安全牌,去赌一个完全陌生的角色?
如果《破晓》票房扑街,她还会被说成“带不动”;如果
来源:丛林探秘的游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