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很少拍元朝历史剧?不是不想拍,其实是确实不能拍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10-28 13:35 2

摘要:这些年,国产历史剧扎堆上线,清宫斗法、秦汉风云、唐宋传奇轮番登场,哪怕是战火纷飞的南北朝,也能拍出几部古装大戏。

这些年,国产历史剧扎堆上线,清宫斗法、秦汉风云、唐宋传奇轮番登场,哪怕是战火纷飞的南北朝,也能拍出几部古装大戏。

但唯独元朝,好像被“影视剧编年史”跳过了。

上一次能叫得上名的元朝题材电视剧,还得追溯到2013年的《建元风云》,结果不仅收视冷清,豆瓣评分也没能过及格线。

元朝在史书上明明是堂堂正统王朝,怎么在镜头前成了“透明人”?为何大家都不想拍?

元朝的统治体系,在今天看来,确实有点难以代入。

它并非那种“王侯将相皆可为人杰”的励志剧模板,是一个有着潜在等级制度的社会

元朝在选官、司法等领域存在民族倾斜政策,蒙古贵族与官僚享有一定特权,汉人与南人在仕途晋升等方面受限。这种政策差异虽未以‘四等人制’的法定形式存在,却客观造成了社会阶层的分化。

翻开《元典章》,你会看到这样的规定:蒙古人打死汉人,赔银子了事;汉人打蒙古人,直接判刑。

这种制度设计,在当代观众眼中,与平等、公正的价值观差了十万八千里。你要是以蒙古贵族为主角,很容易让人觉得站在“压迫者”的角度讲故事。

换个汉人主角呢,又注定要拍成一出“压抑三十集,翻身一集半”的苦情剧。情节没有反转,观众代入不进去,看剧反而像在上历史课。

在元朝那个社会结构下,主角的选择就像一场两难游戏:站在上层,引发情绪不适;站在底层,观众看得难受。

结果就是,不管往哪边走,都很难调动观剧热情。影视剧终究是大众娱乐产品,不能靠“历史责任感”硬撑。

历史剧要好看,得靠细节撑起来。可元朝留给创作者的,不是“细节宝库”,而是“历史黑洞”。

明初编纂《元史》只用了短短331天,赶工速度堪比流水线。

结果呢?许多皇帝的事迹根本没写全,有的甚至连登基原因都略过。像泰定帝、昭宗这样的君主,在史书上几乎是“名字一闪而过”,更别提他们怎么治国、怎么打仗、怎么和群臣互动。

实物方面也捉襟见肘,元朝皇帝的陵墓到现在都还没找到,宫廷礼仪只能靠零星的文献拼凑。

相比之下,清东陵都能挖出上万件文物,拍个清宫剧连碗筷都能还原得一模一样。元朝相关资料的碎片化特征更考验创作者的考据能力。

更头疼的是,元朝的朝代节奏太快。97年换了11个皇帝,其中忽必烈(在位 35 年)、元顺帝(在位 36 年)两位君主统治时间占王朝近 75%,在那之后政变频繁,朝局动荡。

你想写一个主线稳定、人物成长清晰的剧本,都不知道该从哪一位皇帝写起。

1323年的“南坡之变”,一个晚上换掉了整个权力核心,前一集刚铺好的伏笔,后一集就没了主人公。剧情连贯性成了天堑,编剧脑袋都要写冒烟。

没有扎实的史料、没有实用的遗迹、没有稳定的叙事主线,元朝历史剧就像盖房子没图纸、没砖头、风还大。想拍,不是不努力,是真的没材料。

除了史料问题,元朝的文化传统也给影视制作出了难题。蒙古族的许多社会习俗,与中原文化差异巨大,一旦搬上荧幕,很容易踩到伦理审查的红线。

比如“收继婚制”,也就是兄弟去世后,弟弟可以娶嫂子。这个习俗在草原社会里算常见,但在儒家传统眼里就属于“礼崩乐坏”。

这种情节哪怕是真实历史,也没法原样照搬进剧本。别说播出,能不能过审都是问题。

元朝题材中涉及的草原祭祀、军事仪式等场景,还需在还原文化特色与遵循当代内容规范间找到平衡。部分创作因担心草原文化元素的呈现引发误解,选择弱化相关描写,导致历史场景的真实感不足。

这就产生了一个“平衡难题”:元朝的独特文化是它的看点,但也是敏感点。

你不展现吧,观众觉得失真;你展现了吧,可能又不符合审查标准。元曲、马球、皮影戏这些文化元素倒是安全,但涉及政治制度、婚姻伦理、权力斗争的部分,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争议。

所以,很多创作者干脆绕开正面叙事,选择“虚化处理”。

2006年版的《神雕侠侣》背景设在元朝,主线却是架空的武侠世界,忽略了现实政治,只保留文化背景。

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避开了雷区,但也让历史剧的“真实感”打了折扣。

很多人以为,元朝剧拍不出来,是因为没人愿意碰,其实不是。

早在2013年,《建元风云》就砸下1.5亿重金,阵容强大,还请了不少历史顾问。结果呢?收视不温不火,评分只拿了5.9。观众不买账,投资人自然也不敢再赌。

但元朝并非全无希望,央视纪录片《历史的拐点》就用冷静的语调讲述了元朝的崛起与治理,反响不错。

这说明,如果换一种方式,观众是愿意了解元朝的。只是,在娱乐和历史之间找到平衡,需要时间、需要技巧,也需要一代创作者的耐心。

蒙古国曾拍过一部《成吉思汗》,全程站在草原视角讲述征战历史,与我们熟悉的宋元关系叙事完全不同。

这种多样化的呈现,也提醒我们:历史不是只有一种讲法,但每一种讲法,都必须建立在尊重事实、尊重观众的基础上。

未来元朝能不能上荧幕,不只取决于史料、审查和观众情绪,更取决于我们怎么理解历史。

不是所有王朝都适合拍成戏,也不是每段历史都适合拿来娱乐。但只要创作者愿意深入、观众愿意理解,元朝,也不是永远的“影视真空”。

元朝不是被遗忘,只是被搁置。它复杂、敏感、难拍,但并不代表它无价值。当我们的历史观更成熟,叙事手法更细腻,也许元朝剧就能真正走进大众视野。

不是谁不想拍,而是确实还没准备好。

来源:梦里大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