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天地剑心》开播后,评论区迅速分裂成两个阵营。一部分观众在弹幕里称赞成毅的眼神戏和打斗场面,另一部分观众则直接吐槽:“这妖怪打来打去有完没完?”这种鲜明的对立评价,恰好映射出当前内娱古偶剧的困境。
《天地剑心》开播后,评论区迅速分裂成两个阵营。一部分观众在弹幕里称赞成毅的眼神戏和打斗场面,另一部分观众则直接吐槽:“这妖怪打来打去有完没完?”这种鲜明的对立评价,恰好映射出当前内娱古偶剧的困境。
作为《狐妖小红娘》系列的第三部作品,该剧原名《狐妖小红娘王权篇》,在开播前并不被看好。前作《月红篇》口碑崩盘,《淮水竹亭》高开低走,加上演员阵容相对前作有所削弱,使得这部剧在开播前几乎没什么热搜预热。
《天地剑心》开播当天站内热度突破8000大关,收视占比位列第一,这份成绩单确实亮眼。 但热度高并不等同于口碑好,观众的反馈呈现明显的两极分化。
一部分观众认为这部剧比《月红篇》顺眼不少,至少没有一上来就疯狂撒工业糖精。 然而,更多观众在追完五集后表示,整部剧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这种热度与口碑的分裂现象并非偶然。 2024年以来,多部汇集当红流量明星、华丽服化道和宏大叙事背景的古偶大制作播出后反响平平,甚至悄无声息地被淹没在观众的视线之外。
《天地剑心》的数据表现背后,折射出的正是古偶市场对新鲜内容的渴望,哪怕这部作品并不完美。
《天地剑心》在人物设定上的“查重率”高得令人咋舌。 成毅饰演的王权富贵是王权家族精心培养的“除妖工具人”,家族世世代代以“降妖除魔”为使命,他从小就被剥夺了选择的权利,生活中只有修炼和除妖。
李一桐饰演的清瞳,是只性格跳脱的蜘蛛精,被派去王权山庄当卧底。 这套设定让看过《琉璃》《云之羽》的观众感到强烈既视感:清冷“工具人”男主被活泼女主温暖的戏码,和《琉璃》高度重合;而女主“潜伏完成任务”的主线,又像极了仙侠版《云之羽”。
剧情方面,《天地剑心》陷入了“单调循环”的怪圈。男主的戏份几乎是“除妖打卡”:刚解决完祸斗,就去收拾狐妖,接着应对蛇精、麝香精轮番登场。 每一次都是“妖怪作乱—男主登场—一招制敌”的固定流程,缺乏变化和新意。
男主的招式翻来覆去就那几招,妖怪的设计也毫无巧思,妖术不是“吐火”就是“放毒”,只是换了身造型,最终都被男主轻松打败。 这种套路化的创作方式,桎梏了编剧的创新思维与创造力,让古偶剧变得单一化、表面化。
女主清瞳的剧情线,同样没能跳出“老套剧本”。“奸细爱上目标”的设定,早被《锦心似玉》《周生如故》等剧用烂了。 剧中既没有“任务与情感”的激烈冲突,也没有“身份暴露”的紧张感,全程平铺直叙。
男女主的恋爱线,是标准的“流水线模板”,走“养成系”路线。 日常互动就是“清瞳叽叽喳喳讲外面的趣事,王权富贵安静倾听、偶尔微笑”,缺乏细腻动人的细节,也没有令人印象深刻的名场面,连“撒糖”都显得刻意。
这种“沉默寡言男+话多活泼女”的搭配并非完全不能用,但如果处理得不到位,就很难打动人心。 剧中感情线的发展全是“你不懂我”“我偏要懂你”的流水账互动,看得人犯困。
更让人出戏的是剧中的“搞笑桥段”。 比如男主因意外短暂失明时,身边配角突然凑上来调侃“你这眼睛看不见,要不转行去按摩、算命? ”,笑点生硬又尴尬,不仅没起到调节氛围的作用,反而打断了剧情节奏。这种过时的幽默感,放十年前或许还行,现在只让观众觉得尴尬。
《天地剑心》在制作细节上的问题,进一步拉低了观众的观剧体验。 特效呈现上明显能看出“重场面、轻细节”的倾向。 王权家族集体除妖、王权山庄与妖族的大规模对决等大场面,特效做得还算用心,能撑起仙侠剧的“排面”。
可一到细节特效,质感就直线下滑。 最典型的就是女主清瞳还是小蜘蛛精时的建模:画质模糊,蜘蛛的肢体线条粗糙,连身上的绒毛都显得很僵硬,动态效果不自然,甚至比不上一些热门网游、动漫的建模水平。
配音问题也让不少观众直呼“出戏”。 男主王权富贵的配音虽然音色沉稳,却和演员成毅的表演、角色的气质严重不符成毅饰演的王权富贵清冷中带着一丝“不谙世事的纯粹”,可配音过于“成熟”,少了那份少年感。
女主清瞳的配音则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刻意追求“甜美感”,语气软糯得不自然,听着像“强行装可爱”。 不少观众在评论区留言表示,如果使用李一桐的原声,效果可能会更自然。
《天地剑心》暴露的问题,实际上是整个内娱古偶剧市场的通病。 古偶剧市场如同一条繁忙的流水线,源源不断地生产出一部部看似各异、实则同质的作品。
在剧情构建上,许多古偶剧都遵循着相似的叙事框架:男女主角在某个历史或虚构的背景下相遇,经历一系列的误会、冲突、和解,最终走到一起。 剧情伴随着大量的情感纠葛、身世之谜和权力斗争,看似复杂多变,实则换汤不换药。
角色设定上,古偶剧流水线同样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 男主角往往被塑造成英俊潇洒、才智过人、深情专一的形象;女主角则美丽、善良、坚韧不拔。 这种高度模式化的角色设定,限制了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故事的深度挖掘,使得角色缺乏真实感和复杂性。
演员选择上,制作方往往倾向于选择具有较高颜值与一定粉丝基础的明星加盟,导致观众经常看到某些熟悉的年轻流量明星,排列组合出现在多部古偶剧中。 过度依赖少数几位知名演员,不仅使演员的表演风格趋于固化,也导致整体演艺生态失衡,更多优秀新人难以获得发展机会。
古偶剧的流水线生产模式,本质上是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和追求商业利益。许多制作方加快制作速度,缩短剧本创作、拍摄和后期制作的时间,生产出大量良品率极低的古偶剧。
这种模式带来诸多弊病,并阻碍了古偶剧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模式化的创作方式桎梏了编剧的创新思维与创造力,让古偶剧变得单一化、表面化。 一些原本优秀的制作团队,也因长时间处于高强度的工作状态中而失去创造力和激情,导致作品的品控直线下滑。
2024年,古偶市场遭遇前所未有的寒流,多部大制作古偶剧播出后反响平平。 曾经风光无限的古偶剧陷入困境,正是流水线生产模式反噬的结果。
平台和制作方出于对观众需求的精准把握和对商业利益的积极追求,纷纷押注古偶剧,使得古偶剧创作呈现扎堆之势。 但因为扎堆,古偶剧市场陷入了一种重复生产的怪圈。
当下观众不再满足于“工业糖精”式的情感投喂,点到为止即可,而需要更多的是直击内心的情绪价值、更多超出预期的惊喜体验。 翻看近年来评分、口碑较高的古偶剧,它们的秘笈不仅在于精致的服化道、唯美的构图,更在于主线叙事与质感提升,在于其中包含的真挚情感、家国情怀、励志成长等内核。
观众的审美在悄然变化,需求也逐渐进化升级。 曾经“网文大IP+流量明星+成熟班底”的模式,是古偶剧屡试不爽的商业密码。 但如今,这一模式已经难以打动观众。
一面是古偶市场内部激烈竞争,剧本不够扎实与流水线作业出品快,同质化严重;另一面则是其他赛道的“细糠”做大做强,吸引眼球。《我的阿勒泰》《繁花》等凭借精细制作圈粉,再次印证了“内容为王”的铁律。
古偶剧面临的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局面。 观众对于内容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对于套路化、模式化的古偶剧已经产生明显的审美疲劳。
来源:小六坎影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