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认知!《三国的星空》曹操:狡诈权臣和乱世理想主义者之结合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10-28 10:06 1

摘要:在2025年国庆档电影,易中天老师作为三国研究专家,根据史料编剧了动画电影《三国的星空》,为我们揭开被掩盖千年曹操的理想主义和治世之能臣的底色,令我们知道曹操并非冷血枭雄,却是一个试图在乱世中重建秩序的热血青年和理想的政治家,本文就为你解读易中天老师对曹操理想

一提及曹操,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权臣,以及戏曲里那个白脸奸雄。但历史真相,远非小说《三国演义》和戏曲的那么简单。

在2025年国庆档电影,易中天老师作为三国研究专家,根据史料编剧了动画电影《三国的星空》,为我们揭开被掩盖千年曹操的理想主义和治世之能臣的底色,令我们知道曹操并非冷血枭雄,却是一个试图在乱世中重建秩序的热血青年和理想的政治家,本文就为你解读易中天老师对曹操理想主义的新认知。

我们对曹操奸雄的刻板印象,很大程度来源于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虽然《三国演义》这一部明朝小说以“七分实,三分虚”著称,但受着儒家思想的“忠君”观念影响,尊刘贬曹的立场是非常鲜明的,很多程度都是特意刻画曹操是一位为着利益不择手段,心狠手辣的奸臣。

实际上,《三国演义》中对曹操心狠手辣的权谋描述情节,在史书《三国志》中并无确凿记载。如“梦中杀人”“借粮官之头平军心”等情节,在史书无记载,小说的艺术虚构和加工。

又如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句话,最早出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原本裴松之注引《魏晋世语》,原文为“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这句话的背景,就是当时曹操误杀吕伯奢家人后的自语,并非奸臣的冷血无情宣言。

正史对曹操的评价,最具代表性就是《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陈寿评价曹操:

“亦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

这是对曹操极高的历史定位,赞许他是人杰!裴松之在这句话注解中,也引用大量史料,补充了历史上曹操的政治抱负与人格特质。

有趣的是,易中天老师说要“区分历史与文学中的曹操”,但动画《三国的星空》为凸显其正面形象,刻意删减了他狠辣误杀吕伯奢、衣带诏事件等复杂情节,这也使动画中的曹操形象颇具有争议性,但这一切并不影响我们从史料中,寻找到曹操理想主义的真正痕迹。

如在正史《三国志·武帝纪》,陈寿记载了曹操年少时候的治世才华,理想是凭能力维护社会秩序。因此,提及桥玄对曹操的评价:

“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就是赞许年轻时候的曹操,具有匡扶乱世的才华。

陈寿也在《三国志》中记载,曹操在二十岁时候被举为孝廉,入洛阳为郎,不久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

曹操在刚上任时候,就像个铁面无私的包公,造了五色大棒,明确放话:“有犯禁者,皆棒杀之!”一副刚正不阿秉公办事的风范。

当时,皇帝宠幸的宦官——蹇硕的叔父蹇图由于违禁夜行,也毫不留情被曹操依法处死。从史书记载,可以看到年轻时候的曹操,执法严明、不避权贵的行为,与后世印象中“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权臣形象相去甚远,更像一位拨乱反正、试图在乱世中建立秩序,怀着理想主义的年轻官员。

曹操处在东汉末年的乱世,目睹百姓在战乱中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民不聊生的悲惨境遇。一切如曹操在诗歌《蒿里行》中悲叹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这句诗歌绝非文人空泛的感慨,却是他亲历的战乱时代真实写照。

由于目睹百姓们在乱世中悲惨生活境遇,年轻的曹操想救济苍生,匡扶汉室借此维护社会的稳定发展,为百姓造福利,也催生了他的理想主义。

在初平三年(192 年)黄巾起义时候,曹操在青州击败黄巾军后,并没如其他军阀割据势力一样,拼命劫掠人口、借此扩充私兵,成为称霸一方的诸侯。他却是收纳降卒三十余万、人口百余万,然后招募这些流民在田里生产,这一份对流民的悲悯,可以看到曹操理想主义的种子,不是一个野心勃勃的阴谋家。

《三国的星空》主创团队曾透露,易中天先生眼中的曹操是一个“悲剧的理想主义者”,他心存汉室、坚守承诺,即便在现实中却也在履行自己的初衷,这也是契合历史上曹操年轻时候的人生轨迹。却也在履行自己的初衷,这也是契合历史上曹操年轻时候的人生轨迹。

电影的解读,在正史上也是有依据的。东汉中平六年(189年),董卓乱政废立皇帝,天下诸侯虽表面纷纷响应,口号是讨伐董卓,实质却是各怀自己的私心。年轻时候的曹操,力劝盟主袁绍迅速进兵董卓,却屡遭拒绝。

在各路诸侯面对董卓军队强大,不敢向前的情况下,曹操就一人领兵西进,即便在汴水一带遭遇惨败、险些丧命,也未放弃过讨逆之举 。因此,曹操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孤勇,乃是理想主义者的典型写照。

在公元196年,曹操迎汉献帝迁都许昌,开始自己“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时代。虽然后人认为这一举动乃是一种政治投机,如周瑜说的“托名汉相,实为汉贼!”

董卓被吕布杀了之后,却已是天下大乱、群雄割据,袁绍、袁术、刘表、吕布等军阀割据一方,甚至袁术公然称帝;东汉朝廷名存实亡,百姓流离失所。

曹操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坦诚:

“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这不是自夸和狂妄,却是事实——当时袁术已称帝,袁绍谋立刘虞,如果无人维系继续汉室象征,军阀诸侯割据战争更为频繁,社会更为大乱,割据诸侯频繁当皇帝,汉献帝可能傀儡皇帝都当不了,社会将更无宁日。因此,曹操的担当,也正是他理想主义的初显。

因此,曹操的“奉天子以令不臣”,迎汉献帝在许昌,乃是在乱世中重建中央权威,压制地方势力叛乱,实现救济百姓,恢复社会稳定发展的第一步,实现造福百姓政治的理想,这一切证明曹操是一名满怀理想热情的政治家!

如果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他理想的旗帜,那么在许昌推行的一系列改革举措,就是理想实践落地的基石。在《三国的星空》镜头中对“许都屯田”的渲染,就是精准抓住了曹操理想主义的核心。

在东汉末年,战乱频繁,人口大幅度锐减,土地荒芜。根据《后汉书·郡国志》统计,黄巾之乱前,东汉人口约 5600 万,相当于今天江苏省的总人口;战乱后不足千万,锐减近 8 成,千里沃野变成“白骨露于野”的炼狱。

为了恢复人口和社会秩序,解决粮荒发展经济,曹操于建安元年(196年)采纳枣祗、韩浩建议,以汉献帝的名义颁布《置屯田令》,推行屯田制。

曹操屯田制的屯田,仿效秦汉屯田的经验,分为民屯与军屯:

民屯:招募流民耕种荒地,官府提供牛犋、种子,收成按比例分成,一般是官员占百分之六十,流民占据百分之四十。

军屯:士兵战时作战,闲时务农,实现军粮的自给自足。

根据《三国志・武帝纪》注引《魏书》记载,曹操的屯田第一年,就收获百万斛粮食,按汉代度量衡换算,约等于今天的 2.5 万吨,足够养活数万人的军队一整年。

之后,数年曹操的管辖区域都是“所在积谷,仓廪皆满”,不仅能解决军队的粮荒问题,更令流离失所的百姓重归土地。

2 屯田制的意义

曹操的屯田制,不仅解决了军粮问题,更使流离失所的农民重新回到土地上,与土地结合,恢复了北方的农业生产秩序,体现了曹操解决实际问题的务实态度,这乃是他恢复社会秩序的理想抱负。

同时,屯田制粮食的丰收,支撑了曹操军事行动需要的粮食后勤支撑,更使数百万流民得以安居,堪称中国古代最早的“国家扶贫工程”。

曹操深知在为了匡扶汉室、治理乱世,需要实干人才,而非空谈道德误国的儒生。于是,革新人才选拔制度,这也是曹操政治理想的目标。

虽然《三国的星空》没有讲述曹操三次发布《求贤令》的过程,但历史上的这些政令,堪称对东汉任人唯亲“察举制”的颠覆性突破。

曹操在《求贤令》中提出“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哪怕是“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皆可录用。

当时,曹操这一种打破门第、不问德行的选拔人才标准,背后是“与天下贤士共定天下”的理想追求。就是由于曹操的唯才是举,才能使荀彧、戏志才、郭嘉等寒门才俊,虽然有道德上污点,却因真才实学获得施展才华被提拔的机会,形成曹魏政权“俊才云蒸”的局面。

曹操的“唯才是举”选拔人才政策,在当时门阀观念根深蒂固的社会中,堪称革命性的突破,也是对豪门政治一次重大冲击。他的人才选拔政策,为后来九品中正制的形成埋下伏笔。

四 复杂的真实:权谋只是乱世中实现理想的手段1曹操存在,对于抑制北方分裂的意义

曹操一生征战,先后击败北方的吕布、张绣、袁术、袁绍、乌桓等封建格局势力,基本统一中国北方。尤其在官渡之战(200年),曹操以弱胜强,击溃当时北方最强的诸侯袁绍,实现基本统一北方,为百姓带来和平的政治理想。

如果有人质疑曹操发动战争,挟天子是为了权力,但若对比同期其他军阀:

袁术称帝,奢靡无度;

刘表坐守荆州,无所作为;

马腾、韩遂割据西凉,互争地盘;

唯有曹操始终以“荡清天下,还于一统”为目标,自然动画电影基于事实,也刻画了曹操挺身而出整合力量,为百姓带来和平的理想热血青年。事实上,如果没有曹操的存在,当时中国北方将陷入更长久的分裂。

2 曹操的狠辣权谋

虽然历史上的曹操,杀董承、逼死汉献帝的爱妃董贵人,一切源于“衣带诏”事件引发的权力冲突。再加上徐州屠城的记载、杀董承与董贵人的狠辣,暴露了他性格狠辣的一面,是曹操本人无法抹去的污点。但在 “不狠则亡” 的乱世丛林法则中,纯粹的理想主义不懂权谋,过于单纯寸步难行。

因此,曹操的狠辣,既是维护权力的手段,也是推行理想的代价 ——若对 “衣带诏” 的密谋手软,不仅失去政权,更会令北方重回割据混战的乱世,之前屯田安民的所有努力都将会化为乌有。因此,这种 “理想与权谋并存” 的矛盾,使得曹操成为真实的乱世英雄

3 曹操的理想政治本色

虽然曹操一生精通权谋,是后人批评的奸臣,但政治理想底色也没完全褪色。他严明法纪,禁止儿子曹植“行驰道中,开司马门出”的僭越行为,处死公车令,借此维护礼制,可见其对理想秩序的坚守。在他的《度关山》等文学诗歌创作中,坦言“天地间,人为贵”,将民本思想写入诗歌,彰显其以民为本的政治理想初心。

又如曹操在《短歌行》中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在诗歌中,曹操以周公自比,表达自己招揽贤才、安定天下的宏愿。这些诗句,出自一位手握重兵的权臣和军阀之手,却毫无骄矜之气,流露出深沉对社会的责任感,以及政治家理想主义情怀。

电影《三国的星空》中,虽未详述屯田制,却对曹操头盔甲胄的还原、袁绍宴席上“羌煮貊炙”等汉代菜肴的呈现,一切都是暗藏着对历史的尊重。如曹操俯身拾起阵亡将士身份牌的虚构镜头,虽不见于史料,却直接表达了他对战士和百姓们的悲悯情怀。

结语

《三国的星空》对曹操的诠释,令我们拨开了历史的迷雾,窥看“奸雄”标签下的理想主义本性。曹操的政治理想,不是诸葛亮“鞠躬尽瘁”的纯粹忠诚,也不是刘备“仁政爱民”的道德标榜,却是以权谋为手段,以统一为目标,重建东汉稳定和平秩序。

由此可以总结,曹操虽然不是完人,他性格多疑、狠辣、诛杀孔融、逼死荀彧,具备了奸雄的特征;却能在一个礼崩乐坏、人命如草的时代,选择扛起责任,用铁腕推行仁政,以权谋实践救济百姓的理想……

就是曹操这一种明知东汉乱世难平,却勇猛直前,这也是他能超越“狡诈权臣”标签的真正原因,也是他的伟大之处……

由此可见,在东汉的乱世,曹操是一个在黑暗中点火的人,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的理想主义从不完美,却足以照亮历史的星空!

来源:柳州阿妹侃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