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有部叫《闪婚老伴是豪门》的短剧,火得有点超出预期,光用户充值金额,就有3000万之多。制作方接受采访时还说,这是他们开春后最赚钱的剧,接下来要把中老年短剧当成单独赛道,未来一半以上的产量都要做这类内容。
最近有部叫《闪婚老伴是豪门》的短剧,火得有点超出预期,光用户充值金额,就有3000万之多。
制作方接受采访时还说,这是他们开春后最赚钱的剧,接下来要把中老年短剧当成单独赛道,未来一半以上的产量都要做这类内容。
一开始我还纳闷,中老年人真的这么爱追短剧吗?带着这份好奇,我查了查数据,结果有点意外。
现在中国银发人群的月活跃规模有3.29亿,这意味着差不多每四个中国人里,就有一个高频用手机的中老年人。
更让人没想到的是他们的使用时长,平均一个月能刷129小时,算下来每天要花4个多小时在手机上。
这些时间他们都用来做什么?大部分都花在了短视频上,而短剧,正在成为他们的新宠,《闪婚老伴是豪门》能有3000万充值,其实就是这个群体用实际行动投的票。
我觉得这背后的原因挺简单的,50岁左右的人,大多是家里的“顶梁柱”,上要赡养老人,下要照顾孩子,生活压力不小,除了孩子这个痛点,他们其实特别需要爱与被爱的情感支撑。
之前市场上针对他们的内容太少了,年轻人的剧、综艺一抓一大把,可他们想看的、能共情的东西,基本找不到。
这部短剧刚好填补了这个空缺,主角的年龄、面临的生活事儿,都和他们特别贴近,他们在剧里能看到自己的影子,能找到情绪出口,自然愿意花时间、花钱追。
说白了,他们爱短剧,本质上是想被市场“看见”,自己的情感需求,也该有专属的内容来满足,短剧把银发族的需求抓得准,其实不止内容领域,美妆圈也有类似的惊喜。
之前,我逛化妆品店,墙上贴的全是18到25岁年轻模特的海报,听圈内人说,不少品牌都觉得“抓住年轻人就抓住了未来”。
可现在不一样了,有家叫黛安蒂的公司,直接喊出“只为50岁以上女性服务”,一开始我还搞不清,真的有这么大的熟龄美妆市场吗?直到看到数据,2024年,他们专门为50岁以上女性设计的化妆品,卖了954吨。
这个单位是“吨”啊,不是“件”或者“瓶”,足以说明需求有多实在,我觉得这事儿挺能说明问题的,之前大家都盯着年轻人的钱包,却忽略了中老年人的消费力。
他们不是不需要护肤品、化妆品,只是之前没人专门为他们研发,黛安蒂能卖得好,就是因为找对了这个空白,把他们的需求落到了实处。
不管是短剧还是美妆,这些案例都在说,银发市场藏着很多机会,除了这两个领域,文旅行业的变化也挺明显。
文旅研学,银发新玩法,以前提到银发旅游,大家可能会觉得就是“走马观花”,逛几个景点拍拍照。
但现在不一样了,2025年前三季度,银发旅游市场规模已经有8200亿元,而且越来越多中老年人不满足于单纯观光,开始喜欢康养度假、非遗研学这类项目,客单价还不低,超过5000元。
有个叫量子之歌的平台,做“线上课程+线下游学”的模式,特别受欢迎,据说67.9%的用户都希望“游”的时候还能“学”点东西,复购率也达到了40%。
本来我以为这种模式更适合年轻人,后来发现中老年人的学习热情一点不低,他们想在旅游中了解新事物,丰富自己的生活,这种需求特别真实。
现在国家也在支持这个领域,比如出台了养老金融的实施方案,鼓励“保险+旅游”跨界合作。
如此看来,银发文旅不是一时热闹,而是会慢慢成为主流玩法,不过话说回来,银发市场虽然机会多,但也不是没坑。
一方面,越来越多企业开始做适老化改造,比如智能家电加了语音控制,方便中老年人使用,小红书上50岁以上的博主也多了起来,增长了100%,能给同龄人推荐靠谱产品。
政策也在发力,上海市场监管局之前就查处了83起保健品虚假宣传案,帮老人避开消费陷阱。
但另一方面,还有不少未被满足的需求,比如很多空巢老人特别渴望社交,社区老年大学经常“一座难求”,线上兴趣平台的付费率超过70%,这说明他们愿意为社交和兴趣花钱。
还有代际共融的需求,现在55岁以上用户在短视频平台发内容的占比升到了18%,“银发女团”“老年剧本杀”也成了新潮流,这些都是市场可以挖掘的点。
当然,也要提醒一句,保健品诈骗还是挺多的,涉案金额每年都在涨,做子女的,得多帮家里老人普及反诈知识,避免他们吃亏。
总的来说,从《闪婚老伴是豪门》的3000万充值,到黛安蒂的954吨化妆品,再到8200亿的银发旅游市场,这些数据都在打破我们对中老年人的固有认知。
之前市场把太多注意力放在年轻人身上,忽略了这个群体的需求,但只要企业能真正看见他们的渴望,针对性地做产品、做内容,肯定能得到回应。
毕竟,被看见的需求,从来都不缺市场,未来随着“70后”“80后”慢慢步入老年,这个市场只会更大,值得好好布局。
来源:澜史志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