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甄嬛从甘露寺回宫以后,有关她的双生子的传言就没断过,皇上也不是没有怀疑过。但是都选择了相信甄嬛,即便后来疑心到了果郡王身上,也只是把果郡王发配到边疆守关。
甄嬛从甘露寺回宫以后,有关她的双生子的传言就没断过,皇上也不是没有怀疑过。但是都选择了相信甄嬛,即便后来疑心到了果郡王身上,也只是把果郡王发配到边疆守关。
而真正让皇上对亲弟弟起了杀心的,是果郡王寄给浣碧的家书被自己的“血滴子”夏刈缴获,皇上看着每一封家书上的“熹贵妃安”,才真正确认了自己戴上了“绿帽子”。
那么你有没有想过,果郡王的家书是怎么就被夏刈给截获了呢?真相可能有点惊掉下巴:
果郡王的家书竟然是浣碧故意交给夏刈的。那么她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我们先来仔细分析一下家书的内容:
果郡王在第一封家书中写道:嬛姐居于深宫,不便回家相聚,烦多负辛劳,勤往宫中慰之。意思是甄嬛大姐住在深宫之中,不方便来家聚聚,要浣碧经常去宫里看望甄嬛。
果郡王在第二封家书中写道:今通信不为它故,唯念嬛姐,汝是否入宫慰于她。意思是今天给你写信不为别的,就是问问你有没有进宫陪伴甄嬛。
果郡王在第三封家书中写道:姐妹乃骨肉相连,不可疏之。意思是你跟甄嬛是亲姐妹,可不要互相疏远了。
试想一下,如果浣碧能经常去宫里看望甄嬛,并且给果郡王回信告诉他,那么果郡王还会这样一而再,再而三的劝浣碧吗?由此可见,果郡王戍守边关的三年,浣碧并没有经常去宫里看望甄嬛。
再来看甄嬛看到这些家书时候的反应,她惊讶于每一封家书最后都有一句“熹贵妃安”,由此可见,浣碧并没有把果郡王家书里的内容跟甄嬛说过。也就意味着浣碧自作主张,单方面切断了甄嬛和果郡王之间的信息互通。
但这里就有一个问题说不通了:这种家书如果被别人看到,那可是死罪。而且浣碧也不想让甄嬛看到,那么直接一把火烧了不是最好吗?怎么会落到夏刈的手里呢?
按照夏刈的说法,是他去给浣碧请安的时候,从她妆台最底下的屉子里偷拿的。可是你不觉得奇怪吗?
夏刈一个特务头子,为什么会去给一个王爷的侧福晋请安呢?更别说还能进入到女眷的寝室里,他能偷拿说明周围没有仆人,只有夏刈一个人,这在规矩森严的封建社会是根本不可能出现的场面。
所以当夏刈这么跟皇帝汇报的时候,皇帝也给了他一个不相信的眼神,吓得夏刈赶紧低头。
这么想的话,那就只有一个可能:家书就是浣碧故意把夏刈叫来交给他的。
至于浣碧为什么这么做,我们可以推测一下当时浣碧的心理:
在果郡王私自带兵去追甄嬛的那个晚上,浣碧终于彻底看清楚了果郡王对甄嬛的心意,那是可以舍弃王位甚至身家性命的情意。
浣碧真是很怕某一天果郡王真的会为了甄嬛舍弃自己的性命,虽然甄嬛是浣碧的长姐,但在当时如果让浣碧在姐姐和夫君之间选一个话,浣碧还是会选择保住夫君。
之前三阿哥调戏瑛贵人的事件中,皇上为了保全皇家颜面,不管青红皂白的就处死了瑛贵人,这让浣碧觉得,如果果郡王和甄嬛的私情曝出,皇上也可能会为了保全皇家兄弟的颜面而处死甄嬛。这样果郡王就可以保全性命。
可惜让浣碧万万没想到的是,皇上这次选择的是让甄嬛去毒死果郡王。所以对于浣碧而言,她是聪明反被聪明误,间接的害死了自己唯一深爱的男人。
她在果郡王的葬礼上触棺而死,除了她真的深爱果郡王,想跟他一起走了之外,其中也有这一层愧疚之意。
免杠声明,以上纯属个人对剧情的解读,你权当看一乐呵,有不同想法,也欢迎在评论区友好讨论哦~
来源:橙九谈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