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剧演员不拼 “剧抛脸” 了?不再 一人千面,深耕类型化反而更圈粉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10-23 17:47 1

摘要:现在短剧里火的演员,反而都带着明显的“标签”,比如最近靠《盛夏芬德拉》走红的刘萧旭,明明是1998年出生,却总被认成40岁以上,就凭着“年上霸总”的人设圈了不少粉。

最近刷短剧时总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以前看长剧,大家总夸演员“剧抛脸”,换个角色就像换个人。

现在短剧里火的演员,反而都带着明显的“标签”,比如最近靠《盛夏芬德拉》走红的刘萧旭,明明是1998年出生,却总被认成40岁以上,就凭着“年上霸总”的人设圈了不少粉。

这种变化不是偶然,背后藏着短剧行业对“好演员”的新理解,今天就聊聊这个事儿,打开红果这类短剧平台,几乎每个季度都有新演员冒头。

但仔细看就会发现,这些走红的演员,很少走“一人千面”的路,反而都在“死磕”某一种角色。

最典型的就是今年上半年的“短剧霸总F4”,柯淳、申浩男、马小宇、何健麒四个人,都演霸总,却走出了不一样的路子。

我当初点开柯淳的《好一个乖乖女》,本来想随便看看打发时间,但后来发现他演的段休冥,不像以前的霸总那样强势,反而带着“甘愿被利用”的深情,哭戏尤其打动人,难怪能拿下20亿播放量,还被网友叫“短剧哭戏第一人”。

申浩男则另辟蹊径,在《情靡》里演“绿茶霸总”,心里全是爱意,脸上却装得冷静,那种“话不说透但眼神藏不住”的感觉,被粉丝称作“颅内飙车式演技”。

190厘米的马小宇更直接,在《闪婚后,我成了大佬的掌中之物》里演“疯批霸总”,强取豪夺的戏码张力拉满。

何健麒则靠《当替身我月薪百万》里的“痞帅”劲儿圈粉,四个人还一起登上了《时装男士L'OFFICIELHOMMES》封面。

不光男演员,女演员也这样,《南都娱乐》评的“微短剧四小花”里,侯呈玥是“白月光”,王小亿是“大女主”,岳雨婷走“钓系”,马秋元靠“甜飒”,每个人都有清晰的定位。

老实讲,这种“把一种角色演到极致”的路数,在以前的长剧里很难想象,但在短剧里,偏偏成了走红的关键,为啥长剧和短剧对演员的要求差这么多?这得从看剧的方式说起。

以前看长剧,比如《甄嬛传》这种,几十集的体量,观众会跟着角色慢慢走,看演员从少女演到太后,需要的是“变形”能力,要是总演同类角色,很容易被说“戏路窄”。

但短剧不一样,大家都是碎片时间看,等公交、吃饭时点开,没人愿意花几集等情绪铺垫。

我之前看《盛夏芬德拉》第54集的浴室戏,短短几十秒,女主溺水,男主冲进来救她,刘萧旭从一开始的克制避嫌,到回头时的挣扎,再到红着眼吻上去,情绪一层接一层,看完就明白为啥这段能在网上刷屏,它不用铺垫,直接把“心疼”“决绝”这些情绪递到观众面前。

如此看来,不是观众的审美变了,而是两种剧的“思路”不一样,长剧要的是“情感沉淀”,演员得靠“广度”赢;短剧要的是“情绪直给”,演员得靠“精度”赢。

这两种标准没有谁高谁低,只是适合的场景不同,就像有人喜欢慢慢品茶,有人喜欢喝冰可乐,需求不一样,对“好”的定义自然也不一样。

这种需求差异,还催生出了短剧演员的专属“本事”。

首先得有“情绪爆发力”,几秒内就得把喜怒哀乐推到顶点,不然观众划着屏幕就走了;其次得懂“节奏”,知道在哪个节点给表情、给动作,跟上剪辑的速度。

最重要的是“类型信服力”,比如刘萧旭的成熟感,往“年上霸总”里一站,观众就信了,这种天然的适配度,有时候比“演谁像谁”还管用。

这些本事还影响到了整个短剧行业。导演不再只盯着“塑造角色”,而是琢磨怎么调度演员的情绪;摄影师爱拍特写,尤其是眼睛,就是为了放大情绪。

平台也开始针对性培养演员,比如快手的“星芒计划”,会根据“霸总”“大女主”这些赛道选演员,教他们怎么快速抓住观众。

很显然,短剧已经有了自己的一套“生产模式”,从选角到拍摄,都围着“情绪”转,毫无疑问,短剧给演员行业打开了一扇新门。

以前大家觉得“好演员”就得是“剧抛脸”,现在发现,把一种角色演到极致也能成功。

但老实讲,我也有一点担心,这些类型化演员,比如总演霸总的柯淳,要是一直待在同一个圈子里,观众会不会看腻?今天的“顶流”能不能变成长期的“好演员”,还得看他们后续能不能找到新的突破点。

不过不管怎么说,我们正在看着一个新的演员生态慢慢成型,从长剧的“沉浸式塑造”到短剧的“高能输出”,两种路径各有各的精彩。

而我们这些看剧的人,既能在长剧里慢慢感受角色的成长,也能在短剧里快速get到情绪的爽感,这本身就是一件挺棒的事。

来源:星河温柔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