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雍正王朝》第40集,出现了整剧的一个新高潮。八爷胤禩借着整顿旗务为名,联合老九、老十以及关外四个旗主王爷,对雍正进行逼宫,试图恢复关外时期的“八王议政”制度,从而架空雍正。
《雍正王朝》第40集,出现了整剧的一个新高潮。八爷胤禩借着整顿旗务为名,联合老九、老十以及关外四个旗主王爷,对雍正进行逼宫,试图恢复关外时期的“八王议政”制度,从而架空雍正。
客观地说,在清代所有影视作品中,《雍正王朝》算是最符合正史记载的一部历史大剧了,比起后来的《康熙王朝》和《乾隆王朝》,相对更为严谨。估计有不少观众,都是通过这部电视剧才开始熟悉康熙、雍正两朝历史的。
不过电视剧的本质是追求收视率,好看才是主要的,在紧凑的剧本中,势必要在剧情和正史中作出取舍。八爷逼宫这一段,就有很多细节与正史相去甚远。
剧中,雍正皇帝在朝会开始之前,就隆重介绍了四位旗主王爷,分别是:镶蓝旗旗主简亲王勒布,镶红旗旗主东亲王永信,正蓝旗旗主睿亲王都罗,镶白旗旗主果亲王诚诺。
稍对清代八旗制度有了解的应该都知道,所谓的“旗主王爷”是关外时期的就已经形成的说法。皇太极继位后自领两黄旗,其他六旗的旗主即礼亲王、睿亲王、郑亲王、肃亲王、豫亲王、成亲王(后降为克勤郡王)。
顺治皇帝亲政以后,睿亲王多尔衮被清算,牌位撤出太庙,亲王爵位被革,也因此而丧失了旗主王爷的身份地位。继而,顺治帝将正白旗收归上三旗,此后形成了上三旗和下五旗的格局,旗主王爷也就从原先的六个变成了五个。
剧中雍正皇帝介绍的四个旗主王爷,只有一个对的上号。其中的东亲王纯属扯淡,清代历史上根本就能没有这个亲王封号;睿亲王封号在雍正时期已经被废除,是乾隆皇帝后来才恢复的;果亲王是雍正皇帝于雍正六年封给他的十七弟胤礼的,老八逼宫的时候还没有果亲王一说。
只有简亲王才是名正言顺的旗主王爷,而且旗分也对的上。郑亲王济尔哈朗去世后,由其子济度袭封亲王,因济度此前已经是简郡王,故而改郑亲王为简亲王,仍领镶蓝旗。
清入关时,多尔衮、多铎等旗主王爷一路打到北京,老家盛京则由郑亲王济尔哈朗留守,不过没过多久,济尔哈朗也率部入京。至此,所有旗主王爷全都在京师安家落户,盛京则派专人防守。也就是说,从顺治元年开始,关外就不再有旗主王爷了。
雍正举行朝会的时候,为了体现出八王议政的中心思想,特地摆放了八张椅子,关外四个旗主王爷居右,老八、老九、老十居左,老八边上的那张椅子是十三爷的。因为十三爷半路上得知丰台大营换防,所以急忙前去处置,故而老八旁边的椅子一直空着。
明眼人一看这个座次排得就有问题,既然是八王议政,那么前提就得有个“王”字。老九、老十在剧中的爵位都是贝勒,显然还不够资格参与议政。
正确的座次应该是八爷、十三爷、三爷,剧中只有这三个人获得了亲王封号,如果再加上原本的五个旗主王爷,那么才能组成真正意义上的“八王议政”。
让人颇难理解,也是逼宫大戏中最大的漏洞就是——老三胤祉从头到尾都没有出现过。正史上诚亲王胤祉和雍正不是一条船上的人,屡屡受到打压。
但是剧中的胤祉显然和雍正的关系不错,从此前李绂因科甲朋党获罪预被正法,胤祉曾在雍正面前求情,说“御前免跪”的待遇不要了,“亲王爵位”也不要了,只求免李绂一死。从中可以看出,胤祉是除十三爷外,最受雍正信任的一个了。
胤祉在剧中的定位比较尴尬,既没有明显参与康熙晚年的九子夺嫡,也没有在雍正朝担任过重要职差,所以导演在逼宫这一段戏份中,有意淡化了胤祉。
另外,弘时、弘昼两兄弟都在出现了,而已经崭露头角的弘历却缺席此次重大朝会,这也是让人难以理解的地方。
雍正二年举行的那次恩科考试,导演也给足了戏份。雍正皇帝不但亲自主持殿试,还为新科状元王文昭掌灯,也就是这个原因,让王文昭死心塌地效忠雍正。
当东亲王永信向雍正帝发难的时候,第一个站出来的就是王文昭,他指责永信未按朝廷明谕办事,一上来不提旗务而是开口就干涉政务,而且直接向雍正逼问,毫无人臣之礼,让永信当即向皇上谢罪。
一个忠臣的形象在短短几句话中就被塑造得活灵活现,既戳中了观众的痛点,也增加了好看度。但是只要静下心来略加分析,就可以发现其中的漏洞。
正史中老八是在雍正四年被削爵圈禁的,按照时间推算,逼宫大戏应发生在雍正三年(事实上剧中十三爷不久就去世了,时间当为雍正八年)。
按照清代的官制,殿试后一甲一名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并且也要和其他庶吉士一样进入翰林院庶常馆学习三年。也就是说,王文昭此刻的官职不过是从六品,根本没有资格参与到这次朝会,能有资格的至少是四品以上大员。
又,据御史掌握的资料,雍正二年甲辰科状元为陈惪华,名字显然也没有对上。既然是按照正史的方式来拍摄的,那么沿用真名似乎更具说服力。
御史只是借助《雍正王朝》的剧情,来解读清代的相关制度,并非刻意找茬。毕竟电视剧拍得再好,也不能当做正史来读。
来源:星河倾城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