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宴遇永安》悄悄收官,没有铺天盖地的骂声,也没有余热不散的讨论,它以一种最 “体面” 却以最残酷的方式退场 —— 被观众彻底遗忘。
当《宴遇永安》悄悄收官,没有铺天盖地的骂声,也没有余热不散的讨论,它以一种最 “体面” 却以最残酷的方式退场 —— 被观众彻底遗忘。
播放量未达预期,豆瓣评分从开播时的 7.1 一路滑落至 6.1,这部手握 “非遗美食 + 穿越群像” 新颖设定、服化道精致到能当唐朝美学范本的古偶剧,终究没能逃过 “叫好不叫座” 的魔咒。
问题到底出在哪?
男女主感情线拖到最后一周才仓促开闸,等观众终于盼到男女主同框撒糖,大部分人早已弃剧离场。
一路光忙着虐林晏。
沈韶光嘴上说着尊重祖宗,心里又喜欢林晏。
整部剧看下来就是一场莫名其妙的感情修罗场。
不可否认,《宴遇永安》的演员阵容很不错。
李昀锐饰演的京兆少尹林晏,背负灭门之仇的 “美强惨” 人设本就自带吸粉体质,他将角色前期的戒备疏离、后期的孤独绝望拿捏得恰到好处,尤其是结局从青丝守到白发的戏份,眼神里的痛苦与无力让不少观众破防。
王影璐饰演的穿越女主沈韶光,虽因声线浑厚、部分戏份 “五官乱飞” 引发争议,但灵动的气质与角色适配度不低,两人在有限的同框戏份中,也勉强撑起了 CP 感。
真正拖垮演员的,是被剪得七零八落的剧情。原剧本中极具灵魂的 “双林晏雪夜对坐” 戏码 —— 七十岁的古代林晏与穿越回来的现代林晏互问 “你替我活成了我吗”,本可解答 “转世是否为同一人” 的核心疑问,却因时长与过审问题被一刀剪掉,导致剧情断层感拉满,观众看得云里雾里。
更遗憾的是,原著中 “一碗面换一生” 的动人主线被稀释,女主的厨艺特长被转移到父亲身上,角色魅力大幅削弱,原本该是核心的爱情线,硬生生沦为家族群像的 “配菜”。
《宴遇永安》的野心显而易见:既要讲穿越群像的搞笑日常,又要铺陈权谋复仇的严肃剧情;既想展现火锅、汤饼等非遗美食的烟火气,又想探讨时空隔阂的哲学命题。
服化道确实精致,唐朝市井的繁华、酒楼的雅致被还原得淋漓尽致,甚至被北京市文旅局列为 “非遗活化典型案例”;美食镜头虽被吐槽 “数量不足”,但每一道菜的呈现都足够讲究,让观众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长安的滋味。
可 “啥都想塞” 的结果,就是 “啥都没说透”。
18 集后主线跑偏,反派沦为 “工具人”,家族分房契、女主 “合伙人思维救酒楼” 等支线分散了核心注意力,本该重点刻画的 “为什么相爱”,被淹没在杂乱的剧情中。
古偶剧的核心受众从来不是来 “上课” 的,他们不需要堆砌的设定、复杂的支线,只想要一段逻辑通顺、节奏紧凑的爱情故事。
当《宴遇永安》把爱情当点缀,把野心当卖点,就注定了观众不会买单 —— 就像满桌珍馐却没有一道是食客想吃的,再精致也只能被冷落。
比起那些因制作粗糙、演技拉胯被群嘲的 “烂剧”,《宴遇永安》的结局更显悲凉:演员转头投入新剧,既没有 “烂到出圈” 的话题度,也没有 “好到二刷” 的口碑沉淀。
它就像一场热闹过后的宴席,桌椅未撤、杯盘尚在,却已空无一人,只剩满桌精致的菜肴慢慢变凉。
这部剧的遗憾,也是当下不少古偶剧的通病:盲目追求 “大而全” 的设定,却忽视了 “小而美” 的节奏;执着于堆砌服化道、非遗元素等 “加分项”,却忘了爱情才是古偶剧的 “主菜”。
观众要的从来不是华丽的空壳,而是一个让人信服的情感内核 —— 为什么他会爱上她?为什么跨越千年也要相守?当这些问题没有答案,再精致的制作也只是无源之水。
古偶剧的竞争,从来不是素材库的比拼,而是节奏与情感的较量。与其费力讨好所有观众,不如聚焦核心、讲好一个故事。否则,再精心的布置,也终究逃不过被遗忘的命运。#在头条安利我的兴趣#
来源:大米小嘉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