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烽烟抗战篇——看电视剧《阵地》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10-27 18:54 1

摘要: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历史节点上,作为2025“九三阅兵”后首部登录央视一套的抗战史诗,电视剧《阵地》一经播出便引发热议。剧集以独特的文化视角切入宏大叙事,通过32集的篇幅全景式展现了1938年至1944年间桂林文化抗战的壮阔图景。这部由高希希执导、钱林森编剧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历史节点上,作为2025“九三阅兵”后首部登录央视一套的抗战史诗,电视剧《阵地》一经播出便引发热议。剧集以独特的文化视角切入宏大叙事,通过32集的篇幅全景式展现了1938年至1944年间桂林文化抗战的壮阔图景。这部由高希希执导、钱林森编剧的重大革命题材剧作,以“笔墨为刀枪、文心铸长城”的创作理念,生动还原了一部有温度的进步文化人抗战史,艺术再现80年前中国文化界人士和桂林民众为抗击日本侵略所经历的同仇敌忾的岁月,塑造了生动鲜活的知识分子群像,展现了中国文化人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际挺身而出的历史担当。填补了抗战题材中文化抗战的叙事空白,成为新时代主旋律影视创作的亮眼之作。

文化火种照亮至暗时刻

这部刚刚荣获2025欧亚国际影视金凯撒奖“亚洲优秀电视剧奖”等多个奖项的剧集,以“九一八”事变后全民抗日呼声高涨为背景,聚焦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亡之际领导的文化抗战运动。1938年至1944年期间,全国各地一千多位文化、教育和科学界人士云集桂林。在中国共产党周恩来、李克农的秘密领导下,夏衍(冯绍峰饰)、郭沫若(王劲松饰)、田汉(张博饰)、巴金(叶祖新饰)、茅盾(保剑锋饰)、欧阳予倩(郭广平饰)等百余位爱国进步文化人士,通过文学、戏剧、音乐、美术、新闻出版等形式构建抗日舆论阵地。"以笔为刀,以文作枪",开展轰轰烈烈的文化抗战运动,掀起一浪又一浪的文化抗战高潮。剧中既有夏衍等为避日寇飞机轰炸,在岩洞油灯下印制抗战檄文的细节,也有西南剧展上欧阳予倩改革桂剧的盛况,更通过南京大屠杀亲历者任素宁(徐璐饰)等普通人的成长轨迹,展现了文化抗战如何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存亡紧密相连。

填补文化抗战叙事空白的题材创新

首次全景式呈现文化战场。与传统抗战剧聚焦正面战场不同,《阵地》将镜头对准文学、戏剧、新闻出版等文化领域。剧中复现了夏衍接到秘密任务,创办《救亡日报》,以文化为武器,疗救国人灵魂,创建中华民族精神堡垒。郭沫若毅然告别日本的妻子儿女,归国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田汉积极组织各种文艺活动,投身西南剧展的工作,用艺术的力量凝聚人心。还有新安旅行团抵桂、张曙谱曲殉国等20余件重大历史事件,通过夏衍拒绝军统监视、郭沫若怒斥“焦土政策”等情节,揭示了文化抗战在凝聚全民意志、回击日寇宣传中的关键作用。这种叙事突破使观众认识到:文化战场同样是决定民族存亡的“第二战场”。

统战智慧的生动诠释。剧集突出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通过统一战线团结文化精英的实践。李克农以青布长衫的“文化人”身份与桂系军阀周旋,夏衍用“重病需猛药”的辩证思维引导王鲁彦转型,郭沫若在通缉令前坦然回国的气节,这些情节生动诠释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光辉实践。正如剧中毛泽东所言:“我们需要两支军队,一支是武的,一支是文的。”

多声部叙事铸就时代和声的艺术突破

群像塑造与个体觉醒的交织。全剧采用多线并行叙事,通过二十余位核心历史人物串联起百余位文化名人的集体群像。王劲松饰演的郭沫若既有文人的儒雅,又有“我是中华儿女,回家有什么可怕”的铮铮骨气;冯绍峰突破贵公子形象,将夏衍的坚毅与演讲时的激情完美融合;李晨则通过“文化人”“红色特工之王”“普通父亲”的多面切换,展现了李克农的复杂性格。女性角色同样出彩,王丽坤饰演的安娥既有民国才女的柔美,又在关键时刻展现出共产党员的坚定。

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平衡。剧集细致还原历史场景:夏衍在岩洞印刷厂油灯下修改稿件、张曙谱曲时被炸毁的钢琴、陶行知在七星岩洞中坚持办教育的身影……这些细节让文化抗战的初心使命不再是空洞口号。同时,剧集通过艺术虚构深化主题,如南京大屠杀幸存者“逃亡难民”任素宁,从目睹父母的悲惨遭遇到转身积极投入文化抗战,成长为《救亡日报》记者的轨迹,折射出底层女性的精神觉醒。

从自然环境与精神品格的互文。桂林的喀斯特地貌成为文化抗战的天然屏障,日军轰炸时印刷厂迁入岩洞的场景,构成“以山水为掩护”的独特意象。但漓江汛期阻断物资运输的困境,又展现了文化工作者在“利用自然”与“对抗自然”中的坚守意志。这种环境与人物的互文关系,强化了抗战胜利的来之不易。

文化自信的历史回响与时代价值

在日寇鼓吹“大东亚共荣圈”、汪精卫散布投降论调的历史语境下,《阵地》揭示了文化抗战的深层意义:它不仅是反驳敌寇理论武器的思想战、舆论战,更是守护中华文明根脉的精神战、文化战。剧中西南剧展将欧阳予倩的桂剧改革,夏衍、田汉、郭沫若的话剧创作整合为“文化抗战的交响乐”,这一情节恰如当代对文化自信的隐喻——只有坚守文化阵地,才能在世界文明对话中挺立脊梁。

精神长城的当代启示

当剧中任素宁在废墟中举起“誓以文字为武器”的标语时,当童工群体在陶行知的教育下觉醒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段被尘封的历史,更是一面映照当下的镜子。《阵地》的价值不仅在于还原文化抗战的壮阔历程,更在于以“文化阵地”为纽带,将80多年前的抗战精神与当下的文化自信紧密联结。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这部剧作提醒我们:文化的战场从未消失,精神的长城必须代代守护。

来源:星河倾城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