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鸡蛋筐翻倒、知青四散,没想到,一场开场不过3分钟的戏,直接把年代剧拍出了谍战片的紧张感。
文|筱晓
编辑|筱晓
鸡蛋筐翻倒、知青四散,没想到,一场开场不过3分钟的戏,直接把年代剧拍出了谍战片的紧张感。
“我不敢了!”俞乐山的高喊与“你们抓错人了”盛雪竹的冤屈交织成荒诞又真实的时代剪影。
《依依向北风》一开场就用一场充满张力的抓捕戏,将观众拽进20世纪70年代的知青洪流中。
在古偶、现偶崛起的当下,这部没有流量明星加持的剧,凭借什么让年轻观众也追得欲罢不能?
鲜活人物的时代印记
《依依向北风》的角色塑造堪称“考古级”的生动。
菅纫姿饰演的盛雪竹,并非传统年代剧里脸谱化的“圣母型”女主。
她举报肖主任时的倔强、误会对质俞乐山时的愤怒、抚养闺蜜遗孤时的温柔,多层次性格在细节中自然流露。
鲁诺演绎的俞乐山更是打破知青角色的悲情模板。
卖鸡蛋时的市井精明、为救曲芳菲假结婚的江湖义气、创业时的敢想敢干,均通过具体场景展现。
比如他故意撞车举报肖主任的戏码,没有英雄式的慷慨陈词,只有小人物“赌一把”的狡黠与紧张,反而更显真实。
何明翰饰演的乔正君,表面温良恭俭,实则心思极重。
他听说盛雪竹父亲是“比县委书记更大的官”后立刻转变态度,一个细节便揭穿其功利底色。
这种对人性的细腻刻画,使得每个角色都充满说服力。
《依依向北风》采用双线叙事结构。
一条是知青返城、高考恢复、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一条是错爱、难产、养女的复杂情感。
这种叙事策略让剧集同时具备了历史的厚重和情感的细腻。
剧集的情感线看似狗血,实则精准踩中时代的道德困境。
盛雪竹对乔正君的错爱、曲芳菲的未婚先孕、俞乐山“接盘”假结婚的牺牲,与历史背景紧密挂钩。
例如曲芳菲难产去世的悲剧,不仅源于医疗条件限制,更因乔正君为前程弃子的选择,折射出特殊年代的人性挣扎。
但剧集并未沉溺于苦情,反而用“创业入股”“医疗事业”等情节展现逆境中的昂扬。
盛雪竹拿出嫁妆支持俞乐山创业的举动,既是友情的延续,也是女性自主意识的觉醒。
在剧情推进上,《依依向北风》展现了出色的节奏控制能力。
前两集中,黑市抓捕、学习班风波、举报事件、难产悲剧等情节环环相扣,几乎每十分钟就有一个戏剧转折。
这种紧凑的叙事节奏,有效消解了年代剧常有的沉闷感。
剧组对“真实感”的执着,几乎到了考古级别的程度。
全程在南京实景拍摄了260多个场景。
不仅展现了南京的城市风貌,更为剧集注入了浓郁的地域特色。
导演甚至要求夜戏不用LED灯,全剧组举着手电筒、点着煤油灯拍摄。
镜头里摇曳的火苗让老一辈观众直呼:“这不就是我们当年在知青点写信的晚上吗?”
道具组更是精益求精,直接搬空了南京档案馆的知青文物库。
搪瓷缸上的“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手写的油印高考准考证、补丁摞补丁的蓝布衫,每样东西都带着岁月的包浆。
剧中关于“黑市”交易规则、学习班改造、知青点腐败等细节,都是老一辈才熟悉的“考古级”现实。
例如肖主任让知青私糊纸箱中饱私囊的情节,真实反映了当时基层权力滥用现象。
《依依向北风》的热播,印证了年代剧的年轻化通路。
Z世代并非拒绝历史,而是抗拒说教。
剧中人物的挣扎与抉择,本质都是年轻人在时代夹缝中寻找自我的故事。
相比《人世间》在描写“知青返乡”前的含蓄。
《依依向北风》在呈现这段历史时显得更为大胆直白。
剧中对“投机倒把”的描写,没有避讳那个时代的特殊性。
而是用一种更加坦诚的态度,让观众理解那个年代的复杂性。
这种创作者的勇气,让剧集具有了更强的历史真实感。
当今年轻人面对就业压力、生活困境时,依然能够从剧中获得启示。
俞乐山从“投机倒把”的知青到商界精英的蜕变。
盛雪竹通过高考改变命运的坚持。
都向观众传递着逆境中不放弃的价值观。
这种朴素而坚韧的生活态度,恰恰是当下社会所稀缺的精神资源。
《依依向北风》的演员表现可圈可点。
菅纫姿此前在《希望的大地》《猎场》《画眉》等剧中已展现出驾驭年代感角色的能力。
为演好赤脚医生,她在南京中医药大学跟诊两个月。
扎坏了自己上百根针灸模型,指尖还留着练针磨出的茧子。
这种敬业精神,让她的医疗戏份显得格外真实可信。
鲁诺为演好从青涩学生到庄稼汉的转变。
跟着老乡学挑粪、犁地,因操作不当摔破头缝了五针。
这些付出最终转化为屏幕上的真实感。
他演绎的俞乐山,既有市井的狡黠,又不失底线的坚守。
配角同样精彩,何明翰演的乔正君,把角色堕落的过程拆解成一环扣着一环的演绎。
“第一次偷拿公家化肥”“为升职说假话”等十多个细节,连“眼神里的算计都带着年代的苦”。
张可盈饰演的曲芳菲,脆生生的柔里带刚,一个决定牵扯两代人的命运。
这些画面不仅是南京的城市记忆,更是一代人的青春写照。
当盛雪竹在预告片中说出“我们就顺着风,一直往北走”时。
她不仅是在对自己说,也是在对所有观众低语。
每个时代都有它的困境,但逆风的方向,更适合飞翔。
来源:揽星河的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