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诗诗不要女主,她图啥《千里江山图》把刘诗诗从一番拉到第8番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10-27 17:59 2

摘要:刘诗诗从“亿元女主”亲自把自己挤到第8番,片酬只拿80万,这一幕让不少演员瞬间冒汗。

刘诗诗从“亿元女主”亲自把自己挤到第8番,片酬只拿80万,这一幕让不少演员瞬间冒汗。

在36集谍战新剧《千里江山图》里,剧组最先给刘诗诗的是女主位置。

她却主动要求降到第八番,只保留核心角色“凌汶”,并同意片酬与收视挂钩。

这不是一时冲动,而是一次精心设计的职业“换道超车”。

先看账面。

此前刘诗诗接一部古装仙侠,报价动辄三千万。

这回只有80万,还不一定全拿得到,要靠播出表现分账补齐。

外人看是“亏本”,她却把眼光放在更大的盘子——正剧赛道。

因为古偶市场已到天花板,同批85花扎堆竞争,剧本高度同质,谁也很难再靠一部甜宠爆翻。

真正能把演员带到长线的,是口碑与奖项,而不是流量数字。

为什么挑《千里江山图》?

先看制作:监制陈道明,编剧王倦,男主张若昀,单集投资过千万,剧组把南京民国街区全部复原。

入选央视片单,还被平台列为S+。

这意味着只要质量过关,就有冲奖和出圈的底子。

刘诗诗押注的不只是一个角色,而是整条正剧供应链。

别忽视“凌汶”这颗暗子。

官方定调,她是推动全部剧情的关键点,不是单纯摆姿态的花瓶。

换个说法,她用第八番的成本,拿了可以左右故事走向的权力。

一个好角色顶半条命脉,再高的番位也买不到。

有人疑惑:降番会不会损害商业价值?

先看行业大背景——平台降本增效,顶级项目缩减,演员溢价被压到最低。

你不降,项目直接换人。

刘诗诗提前认清形势,用“性价比”抢到黄金资源,相当于在寒冬里锁仓一只绩优股。

再不做动作,下一个被观众遗忘的就是你。

同样套路,赵丽颖在《风吹半夏》中也降番,最后收获口碑和收视双赢。

行业里早有共识:番位不等于价值,角色才是护城河。

孙俪、海清一路稳居正剧一线,依靠的就是高完成度的作品而非封面排序。

这一步对刘诗诗还有家庭维度的考量。

谍战剧拍摄周期短,且主场景集中,既能兼顾生活,又能迅速完成转型。

收入模式分账+后期分红,如剧集爆红,收益甚至高过以往古偶单片酬。

对于平台而言,谍战剧女性观众占比高达58%,加入刘诗诗正好打通男女双向市场。

制作方省下预算,演员带来流量,观众得到新鲜组合,这是三方共赢的最优解。

再看看数据。

刘诗诗近两部古偶《掌心》《淮水竹亭》播放表现一般,市场信任度下滑。

她必须用一部高口碑正剧重建形象,否则后续谈判只会被动压价。

主动降番,是把风险掌握在自己手里,而非等市场给判决书。

降番不是自降身价,而是先放下虚荣,换取更大的回报空间。

行业里已经默认:正剧才是长尾资产,奖项是溢价通行证。

谁能在30岁后稳住正剧赛道,谁就握住下一轮行业资源分配权。

撬动变化往往只要一次决断。

刘诗诗用80万签下《千里江山图》,把竞争对手甩在古偶内卷的泥潭外。

她用行动告诉同代演员:越早跳出舒适区,越早抓到未来。

直接抄作业,无脑复制:挑制作班底高、角色有戏眼的正剧;放低片酬,以分账绑定平台;抢占关键但不必是女主的角色。

明天就用这3句话,避开流量泡沫的退潮。

番位是别人写在海报上的,底气是自己用作品攒的。

来源:场景SkZqB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