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佳在公司视频会议里听见孩子咳嗽,心里像被针扎了一下,可她连请假都得挑老板不忙的时候。
小宝感冒那天,李母一边揉着腰一边给娃喂药,药匙都拿不稳。
李佳在公司视频会议里听见孩子咳嗽,心里像被针扎了一下,可她连请假都得挑老板不忙的时候。
上海这阵子,儿科门诊排到三天后。
隔壁小区一个两岁孩子因为高烧抽搐送急诊,家长在走廊里哭得蹲在地上。
李佳知道,自己家小宝要是再烧起来,怕是连急诊号都挂不上。
李母不是不想带好孩子,是真带不动了。
六十岁的人,早上六点起床熬粥,中午抱着娃在阳台上晒太阳,晚上还得蹲着哄睡。
腰疼得直不起身,却从来不提。
只在超市里盯着那台按摩仪看了三回,最后啥也没买,拎着青菜走了。
李佳不是没想过买点新玩意儿。
智能摇篮、温奶器、健康手环,网上刷到一堆,可一算价格,抵得上她半个月加班费。
更别说,这些机器响一声,李母就皱眉:“以前没这些,孩子不也长大了?
”
可现在不一样了。
孩子发烧,你得知道体温是不是38.5,是不是该吃退烧药;你得知道他夜里翻了几次身,有没有憋气;你得知道,他咳嗽是不是带着痰,是不是该去医院。
李佳偷偷在手机里加了两个育儿群。
一个叫“上海爸妈自救联盟”,一个叫“隔代带娃别硬撑”。
群里有人分享医院排队攻略,有人晒出社区免费的亲子体检预约码,还有人发了街道办新出的育儿补贴申请指南——原来,政策早就在了,只是没人告诉他们。
李母那天晚上坐在沙发上,揉着腰,看着小宝睡着的脸,突然说:“我年轻那会儿,孩子发烧,我就用湿毛巾敷额头,一晚上不睡觉。
”
李佳没接话。
她知道,那时候没有流感,没有空气污染,没有手机里一堆育儿APP,也没有老板盯着KPI。
她只是轻轻把那台按摩仪的链接,发到了家庭群里。
没说买,也没说不买。
第二天早上,李母看见桌上多了一个温奶器,插头还连着电。
她没问,也没说谢谢。
只是那天晚上,她没再揉腰,而是坐在小宝床边,用手机开了个音乐播放器,放起了儿歌。
安静的夜里,歌没放完,她就靠着床头,睡着了。
谁都没提那台按摩仪。
但第二天,李佳请假了。
老板没拦。
她说,孩子病了,我得在。
来源:巴黎rf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