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6亿人看短剧!野蛮狂飙加AI翅膀,参与蛋糕争夺战都将成赢家?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10-27 15:50 1

摘要:“女人,你在玩火”“少爷,三年之期已到,这是给您准备的黑卡”,最近刷手机不管是刷视频还是看朋友圈,总能撞见这些短剧台词。

“女人,你在玩火”“少爷,三年之期已到,这是给您准备的黑卡”,最近刷手机不管是刷视频还是看朋友圈,总能撞见这些短剧台词。

看着挺疯癫挺土的,可别小瞧它,背后藏着个年入五百多亿的大产业。

2024年这行规模已经超过全国电影总票房了,连全球市场都盯着这块肥肉,预计2025年全球短剧收入能到七百多亿,中国就占了八成多。

以前谁能想到看短剧的人能比点外卖、打网约车的还多?截至2024年6月,我国微短剧用户就有5.76亿,快占一半网民了。

本来想这可能就是年轻人图个新鲜,后来发现31到50岁的观众占了大半观看时间,他们就爱这种“30秒一个反转”的节奏,看完不用记剧情,随时能停,特别符合碎片化时间用。

要说这行业能这么猛,不是碰巧,2020年才有人注意到短剧,短短四年就从不足百亿做到五百多亿规模。

一方面是抓准了大家的需求,另一方面是技术帮了大忙。

AI这东西是真给短剧行业提效了,马栏山智能平台用AI译制,22种语言4到5小时就搞定,换以前人工得3天;快手的可灵AI能生成3分钟长视频,字节的即梦AI从剧本到成片能一条龙弄完。

不过也得说,现在AI生成的内容偶尔还会“脸崩”,节奏也可能乱,离完美还差口气,但未来肯定会越来越好。

中国短剧能做这么大,还有个优势是基础好。

用手机的人多,付钱也方便,不会像有些地方付个费还得绕半天,而且这行赚钱的路子也多,广告、用户付费、带货、卖版权都能来钱。

红果短剧靠免费看加广告,月活能到2亿多;ReelShort在国外让用户订阅,一个月能赚千万美元,商业闭环做得很稳。

聊完国内,再看城市之间的竞争也挺有意思,以前影视行业基本是北京说了算,现在不一样了。

北京虽然还是老大,产值占了全国三分之二,但郑州能做到一天开一百部剧,西安更厉害,全国每10部短剧里就有6部是那拍的。

这些新兴城市没有传统影视的老路子束缚,反而能轻装上阵,说不定以后影视格局真会变样。

现在短剧行业可不是随便拍就能赚钱了,以前可能粗制滥造也有人看,现在新剧平均就放7天,大部分一周后就没人看了。

2024年参与投流的短剧超4万部,新剧就有3万多部,想留住观众,就得做精品。

都市励志、都市情感这类题材最受欢迎,剧情里得有反转、有伏笔,让观众有代入感才行,免费模式的兴起也改变了玩法。

2024年初,看免费短剧的人还只占11%,到10月就涨到50%了。

红果短剧还有拼多多、淘宝这些平台,都靠看剧插广告的模式进来分蛋糕,直接让免费短剧市场规模涨了一倍多。

这对用户是好事,但对靠付费赚钱的平台来说,压力就大了,海外市场本来是块蓝海,现在也开始挤了。

2025年中国短剧出海规模预计能破200亿,ReelShort、DramaBox这些平台在美国占了近60%市场,DramaBox还入选了迪士尼的加速器计划,算是得到国际认可了。

可问题是,当地平台也在抢市场,乌克兰的MyDrama、韩国的Vigloo、日本的UniReel都来了,以后想在海外赚钱,得更懂当地观众的喜好才行。

除了广告和付费,短剧还玩起了带货,2025年中国短剧电商GMV破了300亿,其中七成是美妆和服饰。

红果短剧甚至测试“搜同款”,看剧时弹出商品,不用跳出去就能买。

这种模式挺聪明的,把看剧和购物结合起来,用户不反感,商家也能多卖货。

IP运营也有惊喜,《赘婿》改成《曼谷赘婿》在东南亚播放量破亿,收入超100万,说明好内容改改也能在国外火。

还有个新赛道叫AI漫剧,2025年开始火起来,短剧公司魔方专门组建了50多人的团队做这个,效果还不错。

跟同级别真人短剧比,AI漫剧成本降了6到7成,制作周期从1到2个月缩到3到4周,效率翻了倍。

主要是不用付演员钱、不用租场地,AI还能简化动画制作流程,对想控制成本的团队来说,这确实是个好方向。

不过行业看着热闹,背后的分化也挺严重,AI让个人创作者多了,从2022年的12%涨到2025年的34%,但真正赚钱的还是头部玩家。

头部演员日薪从1到3万涨到2到5万,好剧本版权费能破百万,中小团队既没钱抢资源,又没IP储备,只能在低端市场打转。

我见过有团队投了百万做短剧,因为定位不准,上线后播放量不足10万,最后血本无归,这种情况还不少。

海外市场也不好做,美国爆款演员日薪从1000美元涨到2000美元,投流成本涨了4成,付费转化率却从25%降到18%。

就算是头部的ReelShort,母公司中文在线2024年前三季度就亏了1.88亿,累计亏了22亿多,主要是投流花太多钱了。

而且不同地方喜欢的题材不一样,日本爱“逆袭+家庭”,欧美爱“CEO+虐恋”,中东爱“大男主+超能”,没本地化团队很容易踩坑。

短剧行业不是光靠土嗨台词火的,背后是用户需求、技术、还有商家找钱的办法凑到一起了。

不过现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粗制滥造也能赚钱”的时代已经过了,未来3到5年,大概率是头部垄断、中层想办法突围、尾部被淘汰的局面。

想活下去,得把“快节奏”和“高品质”结合起来,AI要用好,但不能全靠AI,还得懂市场、懂用户。

对制作方来说,用“AI+人工”的模式可能更靠谱,比如AI生成剧本框架和初版画面,人工再打磨细节和情感。

中小团队别跟头部抢大众市场,深耕三四线城市或东南亚这些新兴市场,题材上试试文旅、非遗、科幻这些小众品类,说不定能找到机会。

监管方面,以后肯定会更严,合规成本会增加,但长远看能让行业更健康。

而且短剧不只是娱乐,以后可能会有“短剧+教育”“短剧+科普”的模式,承担更多社会价值。

短剧行业的蛋糕虽然大,但不是谁都能分,能笑到最后的,得是既懂技术又不迷信技术,既会抓风口又能守好内容本质的人。

现在行业还在变,接下来三年会淘汰一大批人,只有真正有核心竞争力的,才能留下来。

来源:三里屯的小王子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