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甄嬛传》那红墙里头,就没几个女人是真自愿进来的。叶澜依原本在圆明园驯马,性子野得像阵风,被皇上一眼瞅中硬拉进宫;瑛贵人呢,之前是果郡王清凉台的侍女,安安静静的,结果被浣碧当棋子送进了后宫。
《甄嬛传》那红墙里头,就没几个女人是真自愿进来的。叶澜依原本在圆明园驯马,性子野得像阵风,被皇上一眼瞅中硬拉进宫;瑛贵人呢,之前是果郡王清凉台的侍女,安安静静的,结果被浣碧当棋子送进了后宫。
俩人都是底层出身,都是身不由己踩进这趟浑水,可结局差得不是一星半点。叶澜依敢跟皇上甩脸子、敢不接圣旨,最后还能跟着一起扳倒皇上;瑛贵人呢,处处小心、步步谨慎,最后还是落了个三尺白绫赐死的下场。这看着像运气好坏,其实早藏着后宫里活下来的门道。
叶澜依是真没牵挂,爹娘早就没了,就跟马打交道,没家族要顾,没亲戚要护。这种“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劲儿,反倒成了她的护身符。进宫后她对皇上冷冰冰,见了皇后也不请安,当着人面就敢说不喝那补药,她的底气就来自“我本来就啥都没有,再差还能差到哪去”。对她来说,得罪了权贵大不了回百骏园,再不行就是一死,那些想拿捏她的人,反倒没处下手。
瑛贵人就栽在那“半拉靠山”上了。她本来是果郡王救下来的孤女,在清凉台虽说身份低,但日子安稳。可浣碧把她送进宫那天起,她就跟果郡王府绑一块了。在皇上眼里,她不是瑛贵人,是“果郡王送来的人”,这标签一贴,她从一开始就成了棋子。皇上对她好,不过是图个新鲜,毕竟漂亮女人有的是,可对她的疑心从来没断过。更要命的是,这层关系让她自动卷进甄嬛和皇后的争斗里,皇后那边想除掉她,甄嬛那边又不敢深护,她就成了两边都不沾的边缘人。
叶澜依能活下来,关键是她那“别人学不来的劲儿”。皇上为啥能容忍她的任性?其实是在她身上看到了华妃的影子——那种敢爱敢恨、不把皇权当回事的鲜活。后宫里的女人大多都是温顺听话的样子,叶澜依骑马时的飒爽,皇上给她恩宠她还不屑一顾,这种不一样反而成了稀罕物。而且她不是真傻,滴血验亲那回,她看着像没掺和,其实早抓住了净白师太的破绽,悄悄让玉娆去搬救兵,这份清醒让她既保住了自己的性子,又没掉进致命的坑。
瑛贵人的悲剧,说到底是太温顺了。她进宫后一直守着侍女的本分,说话轻声细语,做事小心翼翼,就连跟三阿哥解释“美人面”那花为啥变色,都透着一股怕得罪人的劲儿。可后宫这地方,温顺从来不是优点,是让人欺负的信号。三阿哥对她动心的时候,她既没像叶澜依那样直接骂回去、划清界限,也没赶紧找甄嬛或者敬妃帮忙,就只会默默忍着,最后给了那些别有用心的人机会。这种“逆来顺受”的性子,让她遇到危险时,连还手的力气都没有。
叶澜依能安全,是因为她对皇权“没威胁还有用”。齐妃送的那碗九寒汤,让她再也没法生孩子,可这反倒让皇后放了心——一个没孩子、没背景的宠妃,就算再得宠,也抢不了后位。对皇上来说,叶澜依就是解闷的玩意儿,她在不在,既不会让朝堂势力乱了,又能满足自己想找点“不一样”的心思,自然愿意护着她。就算她偶尔不听话,皇上也只当是小性子,反而多了点纵容。
瑛贵人必须死,是因为她成了皇权的“绊脚石”。敬妃告发三阿哥跟她有染,皇上根本不管真相,先想的是“皇家脸面”和“太子之位稳不稳”。三阿哥是皇后养的,背后连着前朝的势力,动他就等于让后宫和朝堂都乱起来;可瑛贵人呢,就是个底层来的棋子,杀了她既能平息风波,又能敲打一下皇子、震慑后宫,这是最省事的办法。皇上说的那句“为了大清,冤她一个不冤”,其实早把话说透了——在江山稳固面前,一个人的命根本不算啥。
更讽刺的是,俩人跟果郡王的那点关系,也成了命里的坎。叶澜依对果郡王的心思藏在心里,从没让人抓住把柄,反倒在果郡王死后,成了她跟甄嬛一起扳倒皇上的动力;可瑛贵人跟果郡王的主仆关系,却成了皇上疑心的理由,让她连被赦免的机会都没有。
叶澜依和瑛贵人的命放一块儿比,其实把后宫最残酷的真相扒开了:这里从来不是你努力就能活下来的地方,是权力、性子和时机搅在一起的修罗场。叶澜依能活下来,是因为她“没牵挂”的自由、“别人学不来”的性子,还有“对谁都没威胁”的处境凑到一块儿了;瑛贵人的悲剧,是“尴尬的靠山”、“太温顺的性子”,还有“成了权力牺牲品”这三样把她困住了。
她们的故事其实在说,在那种绝对权力说了算的地方,听话不一定能保命,叛逆反倒可能活下来;有靠山或许是负担,没牵挂反倒能自在。可不管怎么选,她们都没真正能自己做主过——叶澜依看着赢了宫斗,最后还是为了心上人殉情;瑛贵人处处小心,最后还是成了权力争斗的垫脚石。
红墙把好好的女人锁在里头,深宫里埋了多少姑娘的青春和性命。《甄嬛传》最让人忘不了的,就是让我们看到这些底层女人在命里的漩涡里,有的挣扎,有的反抗,有的沉了下去。而叶澜依和瑛贵人命差这么多,不过是那种皇权底下,无数悲剧里的一个缩影罢了。
注: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沐河清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