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入选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精品创作传播工程”的《少年田野》,不仅以微短剧形式展现了未检检察官的办案智慧,更通过未检检察官陈峰与少年田野的双向救赎,勾勒出新时代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的温度与力度。对于检察机关而言,这部作品既是法治宣传的创新载体,更是深入理解未
《少年田野》剧照
入选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精品创作传播工程”的《少年田野》,不仅以微短剧形式展现了未检检察官的办案智慧,更通过未检检察官陈峰与少年田野的双向救赎,勾勒出新时代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的温度与力度。对于检察机关而言,这部作品既是法治宣传的创新载体,更是深入理解未成年人心理、优化未检工作的生动教材。
在短视频主导的传播环境中,《少年田野》以30集,每集15分钟的体量,精准切中公众的碎片化观看习惯。剧中,灯会踩踏事件的集体创伤、扎马钉连环伤人案的悬疑张力、养父子仇恨的伦理困境层层交织,将未成年人保护议题嵌入社会安全、网络谣言、校园欺凌等现实语境。这种“小切口、大纵深”的叙事策略,既避免了传统法治宣传的刻板说教,又通过强情节、快节奏的视听语言,让检察履职的过程成为吸引观众的核心看点。
剧中,陈峰作为法治副校长深入校园调查的细节真实贴切,从翻阅社会调查报告时的凝重,到提讯田野时捕捉其言行突变的敏锐,再到走访居委会协调监护职责的细致入微,这些场景将检察官的专业能力转化为可视化叙事。这种将专业司法程序转化为大众可感故事的创作思路,恰恰为检察机关突破传统宣传模式提供了创新范本——当影视镜头能够精准拆解社会调查、提讯审查、监护干预等办案环节时,现实中的法治宣传便找到了从“文件语言”到“视听语言”的转化“密码”。基于此,检察机关可借此东风,在宣传工作中通过解析剧中办案流程,普及强制报告、临界预防等制度,让法治教育从“单向灌输”转向“沉浸体验”。
《少年田野》的价值不仅在于讲述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更在于揭示未成年人犯罪背后复杂的家庭结构与社会诱因。田未明因丧子之痛酗酒成性,将收养的田野视为“替代品”,却在癌症晚期将仇恨转化为暴力。田野目睹父亲复仇却选择自首“顶罪”,试图以自我牺牲唤醒父亲的人性。这种代际创伤的传递与对抗,折射出未成年人保护中家庭监护失灵的困境。
对于未检检察官而言,该剧提供了理解青少年心理的珍贵视角。田野从目击校园保护费案时的沉默,到借读后凭借围棋天赋“崛起”的防御性竞争,再到最终向陈峰敞开心扉的转变,揭示了问题少年“问题行为”背后的情感需求——被看见、被接纳、被引导。这启示未检工作需突破“就案办案”的局限,通过社会调查、心理评估等手段,精准识别未成年人行为异常的深层动因。例如,剧中陈峰发现田野刻意疏远宋明月、严浩,实则是为保护同伴免受牵连,这种“隐蔽的紧密联系”恰是传统调查中容易忽视的线索。
剧中,陈峰的办案轨迹展现了未检工作相关职能的融合,也就是我们常提到的“综合履职”。如在批准逮捕阶段严格审查证据,发现田野供述矛盾后及时作出不捕决定,体现司法办案的审慎;又如联系居委会照顾田野生活,协调民政部门承担监护职责,彰显监督落实“一号检察建议”的担当;再如解救被逼卖淫未成年人、识破手机借贷骗局,凸显预防犯罪的主动性。检察机关通过“综合履职”,最终推动老冯等黑恶势力落网,实现“办理一案、治理一片”的效果。
《少年田野》的微光,让我们通过视听见证了检察温度的熠熠生辉,愿这微光永驻,守护每一个少年的梦想与未来。(来源:检察日报)
来源:汝州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