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红果榜女神郭宇欣一条剧集播放破15亿,可她直播间卖的袜子,评论区一半在问:这妆到底多少钱一小时?
短剧烧钱烧出天价脸,演员涨粉比电费还快。
红果榜女神郭宇欣一条剧集播放破15亿,可她直播间卖的袜子,评论区一半在问:这妆到底多少钱一小时?
不是演员狠,是平台把流量当炸药,一炸一个准。
抖音快手砸10个亿捧新人,不是真想培养演员,是怕下一波爆款被别人抢走。
三天五亿播放?
那是算法和投流堆出来的泡沫,不是观众的真心。
短剧备案398部,意味着每天都有上百个新故事在拍。
可故事像流水线上的泡面,味道一个样:霸总、替身、重生、逆袭。
女主哭得梨花带雨,男主西装革履甩支票,观众一面骂,一面刷火箭。
李柯回归靠《十八岁太奶奶3》,名字都透着荒诞。
可这剧在泰国都火了,越南年轻人弹幕刷“这是中国人的浪漫”。
谁说中式爽剧出不了海?
他们拍的不是剧情,是压抑过后的发泄出口。
制作成本飙到单集50万?
化妆师、服化道、灯光师,一个都不能少。
可这些钱,转头就花在演员私域流量的投流上。
一条抖音广告,够拍半集剧。
女性观众占七成八,不是她们爱看狗血,是现实太闷。
凌晨两点刷短剧的宝妈,被催婚的女白领,被裁员的打工人,她们不需要高级审美,只要有人替她们活一次。
郭宇欣上《时尚COSMO》,刘念要评最佳短剧,翟一莹街拍被拍成封面。
可她们的身份证照片,可能还停留在三年前拍网剧时的素颜状态。
没人真信她们是“女神”。
大家信的是算法给的标签,是弹幕里那句“姐姐别走”。
短剧的尽头,不是影视工业,是情绪批发。
有人靠它翻身,有人靠它躺平。
没人问,下一个爆了又崩的,会是谁。
来源:芷若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