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是吴石,被带回公署时,我还在梳理从318师出来后的脉络,没料到朱绍良主任见到我,没提之前的突发状况,反而从办公桌抽屉里抽出一份折得整齐的文件,轻轻推到我面前。
我是吴石,被带回公署时,我还在梳理从318师出来后的脉络,没料到朱绍良主任见到我,没提之前的突发状况,反而从办公桌抽屉里抽出一份折得整齐的文件,轻轻推到我面前。
指尖碰到文件的瞬间,能觉出那纸张比寻常公文更挺结实漂亮,指尖摩挲过边缘,目光落定在标题上时,确实有片刻意外,那是蒋先生的任命,要我出任国防部次长。
朱主任坐在对面的皮椅上,手指轻轻敲着桌面,开口解释这份任命的缘由。
他说,我能得到这个职位,主要的原因是没有加入任何派系。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虽说你和白崇禧是同窗,军里不少人都把你往新桂系那边靠,但是,眼下白崇禧已经卸了国防部长的职务,李宗仁那个代总统也只是挂个名,蒋先生现在手里,确实得用你这样的人”。
我听着他的话,指尖依旧停在文件上,没有急于点头或推辞。
旁人或许会说“二者选其一便好”,但是,这事关紧要,我偏要两样都顾全:既要接下这份任命,把它当成掩护。
又不能丢了心里的革命任务,而且每一步都要做得妥当周全,半分不能含糊。
朱主任见我没立刻表态,又絮絮叨叨说了些官场里的派系纷争,说现在军界有多乱,蒋先生有多需要“干净”的人撑场面。
我静静地听着,脑子里却已经开始盘算:这份任命来得突然,但是,对地下工作来说,说不定是个难得的机会。
国防部次长的位置,能接触到多少核心情报?
这对组织而言,太重要了。
行事宁可缓些、稳些,也不肯原地停滞,至于后退半步,那不是慢,是失了立场,我做不来。
我没跟朱主任说太多场面话,只淡淡应了句“容我把手头的事交接清楚”,便起身告辞。
走出公署大门时,风裹着凉意吹在脸上,我却没心思留意,只想着要尽快找到吴仲禧。
这份任命的来龙去脉、往后该怎么借着这个身份开展工作,必须第一时间和组织商量。
路上我又想起朱主任说的“无门无派”,忽然觉得这倒成了个有意思的话题:剧里这段情节,说不定有人会觉得“没派系在官场上站不稳”,但是,你们想想,正因为没沾派系的边,我才不用被那些利益纠葛绑住手脚,不用应付没完没了的内斗,反而能更专心地盯着要做的事。
这不就是“无门无派”藏着的便利吗?
推荐大家去看原剧里这段,朱主任推文件时的眼神、我手指停在文件上的细微动作,还有两人对话里那些没明说的潜台词,都把那种“表面平静,内里藏着暗流”的氛围演得很透,能让人更直观地感受到,当时每一句话、每一个决定,都得提着心细琢磨。
我心中自有我的坚守与分量,未必要事事外露,旁人没看清,不打紧,我自己清楚便够了。
对旁人来说,国防部次长是一步登天的仕途机会,可对我而言,它不过是完成革命任务的“新工具”,这份心思不用对任何人说破。
最后也想问问你:要是你遇到这样的事:一份意外的高位任命,背后还藏着能推进重要任务的可能,你会先急着答应,还是先静下心来琢磨它能派上的真正用场?
为什么?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想法。
1. 本文以《沉默的荣耀》为背景,第一视角人物吴石的“革命烈士”身份及“信仰坚定、冷静隐忍”特质,均参考《中华英烈网》“吴石烈士生平”、《吴石传》(中共党史出版社)等权威史料,无虚构、歪曲历史人物或弱化其革命定位的表述,严格遵循历史正面人物解读的严肃性要求。
2. 本文为个人基于上述权威史料与剧作情节的解读,观点仅供参考;所有分析均以“还原革命人物信仰、尊重历史事实”为核心,不做无依据的主观猜测、争议性解读或敏感话题延伸。
3. 如需深入了解吴石烈士事迹或《沉默的荣耀》完整剧情,建议通过《中华英烈网》官方资料、原剧等权威渠道获取信息,避免不实解读误导。
4. 若有史实或剧作细节相关疑问,欢迎以权威史料/官方剧作素材为依据共同探讨,探讨过程需维护革命烈士形象,不涉及不当表述。
来源:随心而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