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26日下午,由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筹备发起的“微短剧创研联盟”在上海正式成立。作为目前国内高校中首个聚焦微短剧教学、创作与研发的专业机构,联盟成立仪式吸引了行业主管部门、相关协会领导嘉宾,以及40余家微短剧播出平台、制作企业代表和一线创作者齐聚现场,共同见
东方网记者熊芳雨10月27日报道:10月26日下午,由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筹备发起的“微短剧创研联盟”在上海正式成立。作为目前国内高校中首个聚焦微短剧教学、创作与研发的专业机构,联盟成立仪式吸引了行业主管部门、相关协会领导嘉宾,以及40余家微短剧播出平台、制作企业代表和一线创作者齐聚现场,共同见证这一推动微短剧产学研融合的行业盛事。
近年来,微短剧产业呈现出蒸蒸日上、势不可挡的迅猛发展态势,已成为网络视听领域最具活力的赛道之一。与此同时,上海在打造全球影视创制高地与网络视听高地的进程中,始终致力于推动微短剧与城市产业布局的有机串联,为产业发展筑牢政策与生态根基。
今年7月,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委网信办联合推出《上海市关于支持互联网优质内容创作的若干举措》(即“沪九条”),进一步为上海互联网优质内容创作,尤其是微短剧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政策支撑与资源保障。
专家直击行业现状 优质内容与人才是破局关键
在成立仪式的核心分享环节,多位行业专家、协会负责人围绕微短剧产业发展现状、核心痛点及未来方向展开深度探讨,一致认为联盟的成立为产业破局提供了关键平台。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中国电影剪辑学会短片短视频专业委员会主任张歌东,用“正逢其时”定义联盟成立的意义,甚至直言“若能更早成立,对全国行业的引领价值将更显著”。他表示,短视频领域无论是 “野蛮生长” 阶段的探索,还是如今的蓬勃发展,已积累4.6265亿庞大用户群体,而微短剧正是这种新形式、新业态的典型代表。“人才短缺一直是制约产业发展的核心痛点,”张歌东指出,传统影视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一线从业人员的实际需求存在差距,而微短剧创研联盟的成立,恰好能搭建起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桥梁,有效填补这一缺口。
中国广播电视联合会短视频短片委员会副会长杜闻伟,则结合行业实践,聚焦微短剧当前面临的版权保护、内容审核两大核心痛点,以及AI技术带来的产业变革展开分享。他坦言,作为深耕行业的从业者,深刻知晓这些痛点对产业发展的制约,而联盟与协会将协同发力,助力问题破解。“今年上半年,会员单位听花岛传媒的爆款微短剧《18岁太奶》遭遇全国范围侵权,我们第一时间牵头推动全国性维权行动。”杜闻伟强调,微短剧维权本就难度较大,AI技术的普及更让侵权问题愈发复杂,这一痛点已引发全行业高度重视。
谈及内容审核难题,杜闻伟回忆道,2021年微短剧刚兴起时,行业尚未形成明确审核制度;随着产业发展,上海、北京、浙江等微短剧企业聚集区,因审核机构人手有限、企业数量多,曾出现审核进度滞后、时间紧张的问题。“目前我们已通过协会协调,优化审核对接机制,这类问题正逐步得到解决。” 此外,他还分享了AI技术为微短剧带来的新机遇:“从字节跳动那边了解到,今年1月至今,平台动漫短剧点击量分别实现900倍、1100 倍增长,商业价值与广告潜力凸显,而这一爆发离不开AI技术的推动。”不过杜闻伟也客观表示,当前AI技术在真人微短剧中仍处于 “工具辅助” 阶段,暂无法支撑120分钟、60集的全片制作,更多是作为创作“插件” 发挥作用,但即便如此,AI已对微短剧的制作逻辑、成本控制逻辑及商业运营逻辑产生了颠覆性影响。
上海市电影家协会主席、著名导演郑大圣笑称,自己从长片电影跨界关注微短剧,并非“跨行”,顶多算是“跨格式”。“就像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每个时代都会根据自身特点,选择最贴合的文化表达格式。”郑大圣以鲁迅先生为例,“鲁迅先生从未创作过长篇小说,但他的短篇小说与杂文,依然屹立于现代中国文学史的顶端”,由此他强调:“格式从来不是制约创作的问题,在当前技术大爆炸的时代,永远追求更优质、更有深度的内容,才是微短剧创作者乃至全行业的核心课题。”
联盟锚定三大价值:补人才、破痛点、促协同
对于联盟成立将给微短剧市场带来的改变,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及行业专家给出了清晰答案。
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理事长欧阳华明确,联盟将聚焦 “创作” 与 “研发” 双核心:“学院会开放全部教学与资源平台,联合企业建立‘人才池’和‘项目池’,通过编剧、演员集训班,直接向市场输送懂创作、能实战的专业人才,解决张国栋教授提到的‘人才脱节’问题。”
学院执行院长程波则进一步补充联盟的 “技术与生态价值”:“联盟会和学院 2024 年成立的‘AI 未来影像创研中心’深度协同,一方面探索 AI 在微短剧创作中的落地应用,比如解决杜闻伟副会长提到的动漫短剧制作效率问题;另一方面,会联动主管部门、协会,搭建审核沟通、版权保护的协同网络,让企业少走弯路。”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广播电视局)二级巡视员游海洋也表示,上海正将微短剧作为网络视听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联盟的成立,让上海的微短剧发展有了‘产学研协同’的核心载体,既能培育复合型人才,又能推动优质内容产出,为全国产业发展提供可复制的‘上海经验’”。
现场 40 余家微短剧企业代表,纷纷结合自身业务布局,表达了与联盟协同发展的期待,一致认为联盟将成为企业解决实际需求、实现资源互补的重要平台。
听花岛传媒副总裁、总编审臧楠,结合自身经历直言对联盟的期待:“我们的《18 岁太奶》曾遭遇侵权困境,未来希望和联盟联动,在版权保护研究、维权经验共享上深度合作;同时也愿意开放我们的剧本创作资源,参与联盟的人才培养,让更多新人了解优质微短剧的创作逻辑。”
上海凡酷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凯,作为本土企业代表聚焦 “人才共育”:“我们常年面临‘招不到懂微短剧的实战型人才’的问题,未来计划和联盟共建课程,把企业一线的创作、制作经验融入教学,实现‘学员毕业即能上岗’,既解决企业用人难题,也为产业储备人才。”
浦东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谭翼,则将重点放在 “短剧出海” 与 “版权服务”:“我们依托自贸区政策和全国唯一的版权服务中心,能为联盟及企业提供短剧出海的政策解读、版权登记全流程服务,希望和联盟一起,助力中国微短剧走向国际市场。”
据悉,微短剧创研联盟的成立,既是上海响应微短剧产业发展浪潮、落实 “沪九条” 政策的具体实践,也为高校教研与产业需求搭建了直接对接的桥梁。
后续,联盟将依托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的教学与研发资源,联合行业协会、企业力量,重点围绕人才培养、痛点破解、技术应用等方向开展工作,助力上海微短剧产业在内容精品化、制作专业化、发展规范化的道路上稳步前行,为全国微短剧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 “上海经验”。
来源:纵相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