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阵子跟我妈一起看新版《封神》电视剧,看到申公豹又跑去截教搬救兵,我妈气得拍沙发:“这老小子咋这么轴!放着好好的仙路不走,非要跟姜子牙死磕,早晚把自己作死!”可等看到他最后被南极仙翁扔进北海眼,我妈又叹了口气:“唉,其实他也挺可怜的。
前阵子跟我妈一起看新版《封神》电视剧,看到申公豹又跑去截教搬救兵,我妈气得拍沙发:“这老小子咋这么轴!放着好好的仙路不走,非要跟姜子牙死磕,早晚把自己作死!”可等看到他最后被南极仙翁扔进北海眼,我妈又叹了口气:“唉,其实他也挺可怜的。
我当时就笑了,这不就是咱所有人对申公豹的感觉吗?恨他处处拆台、助纣为虐,可又偏偏忘不了他——比那些脸谱化的坏家伙鲜活多了。后来我又翻了两遍《封神演义》原著,还跟村里讲古的张大爷唠了半天,才算琢磨透:申公豹让人又恨又忘不掉,根本不是因为他“坏得彻底”,反是因为他“坏得真实”,像极了生活里那些“认死理、钻牛角尖”的普通人。
咱先说说他让人恨的地方,这可不是瞎恨,原著里他干的事是真招人烦。最气人的就是“拉偏架”——明明跟姜子牙是同门师兄弟,元始天尊让姜子牙下山封神,他不服气,转头就去帮纣王。你帮就帮吧,还专挑狠的来:姜子牙在西岐招兵买马,他就去请截教的赵公明,带着定海珠把西岐打得落花流水;姜子牙好不容易稳住阵脚,他又撺掇三霄娘娘摆黄河阵,把杨戬、哪吒这些阐教精英都困在里头,差点断了西岐的根基。
原著里有段细节特戳人:姜子牙劝他“别再助纣为虐,回头是岸”,申公豹梗着脖子说:“我就不信你比我强!你能封神,我凭啥不能?今天我就是要帮纣王,把你这封神台拆了才甘心!”这话听着又蠢又倔,你说他图啥?图钱?纣王没给他封多大官;图名?最后落个“叛徒”的名声。他就是咽不下那口气——觉得元始天尊偏心,觉得姜子牙抢了本该属于他的机会,硬生生把“同门情”作成了“死对头”。
民间还有个说法,说申公豹为了拉救兵,还跟截教的人撒谎:“姜子牙说你们截教都是旁门左道,根本不配封神!”这话把截教的人惹毛了,才心甘情愿来帮他。后来谎言被戳穿,截教的人被阐教杀的杀、封的封,他自己也成了孤家寡人。张大爷跟我说:“这小子最大的错,就是把‘不服气’变成了‘坏心眼’,本来是争口气,最后变成了害人,这就不占理了。”
可为啥偏偏忘不了他呢?要是换个纯粹的坏人,比如费仲、尤浑,咱看完就骂一句“奸臣”,转头就忘了,可申公豹不一样——他身上有太多“普通人的影子”。先说说他的“委屈”,原著里他的法力其实比姜子牙强:姜子牙只会点基础的五行术,他却会“飞头术”,头断了能自己接回去;姜子牙连申公豹请来的赵公明都打不过,还得靠元始天尊和太上老君帮忙。可偏偏元始天尊选了姜子牙,没选他,理由是“申公豹根行浅薄,心性不定”。
换作谁,心里都得有点疙瘩吧?就像班里俩同学,一个成绩一般但踏实,一个成绩好但爱耍小聪明,老师偏偏选成绩一般的当班长,成绩好的能不委屈吗?申公豹的错,是把“委屈”变成了“执念”,可这份“委屈”本身是真实的,咱能看懂。我小时候跟同桌争小组长,老师选了同桌,我也跟申公豹似的,好几天故意不跟同桌说话,现在想想,跟他那股子“拧巴劲儿”还真有点像。
再说说他的“惨”,不是那种“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的惨,是“明明能赢,却输在自己手上”的惨。原著里他其实有好几次回头的机会:姜子牙曾说“只要你别再帮纣王,我跟师父求情,给你留个封神的位置”;连截教的金灵圣母都劝他“别再掺和了,阐教顺天应人,你斗不过的”。可他偏不,非要一条道走到黑,最后被南极仙翁抓住,填进北海眼的时候,还喊着“我不服!我只是没姜子牙运气好!”
这话听着又可气又可怜。张大爷跟我说,他们那儿以前演《封神》戏,演到申公豹被扔北海眼这段,台下总有老太太抹眼泪:“这孩子咋就这么犟呢?服个软不就没事了?”你看,连老百姓都不把他当纯粹的坏人,而是把他当“犯了错的孩子”,恨他的犟,又疼他的惨。
还有个点特别重要:申公豹不是“天生坏种”,他只是“走错了路”。原著里没写他干过啥伤天害理的事,不像妲己那样害了比干、姜皇后,他针对的始终只有姜子牙,说到底就是“争一口气”。民间还有个传说,说申公豹小时候家里穷,被元始天尊收留,他特别想证明自己,让师父看重,所以才对“封神”这事儿这么执着。虽然原著里没写,但这说法特别贴合他的人设——一个想被认可,却用错了方法的人。
我现在再看申公豹,总想起我老家的一个邻居大伯,年轻时跟人合伙做生意,因为分红的事跟合伙人闹掰了,后来就处处跟人家作对,最后自己的生意也黄了,天天在家喝酒叹气。其实他本来能过得很好,就是咽不下那口气,跟申公豹一模一样。你说恨他吗?恨他把一手好牌打烂;你说忘得掉吗?忘不了他每次看到合伙人时,眼里那种“不服又无奈”的劲儿。
就像诗里说的“一身本事空辜负,半世执念误终生”,申公豹的悲剧,不是因为他坏,是因为他太想证明自己,却忘了“赶路的时候,也得看看方向”。他让人恨的,是那份“不撞南墙不回头”的犟;让人忘不掉的,是那份“想被认可却求而不得”的真实。
最后跟大伙儿说句掏心窝子的话:咱看《封神》,喜欢姜子牙的踏实,佩服杨戬的聪明,可记住的往往是申公豹这样的角色。因为他不像神仙,像极了生活里的我们——会委屈、会不服、会钻牛角尖,虽然我们不会像他那样助纣为虐,但那份“执念”,谁没经历过呢?
要是你也有过跟申公豹似的“拧巴时刻”,或者听过关于他的民间小故事,都可以跟我聊聊——这种“又恨又记挂”的感觉,才是老故事最让人上头的地方,不是吗?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