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主角二十多岁演下乡知青,妆容精致得像去拍写真,衣服崭新得能反光,夜里搂着人睡小木屋,谈的还是爱情。
那部说知青的剧,播完没几天,老一辈人直接关了电视。
不是剧情太假,是假得让人心里发堵。
主角二十多岁演下乡知青,妆容精致得像去拍写真,衣服崭新得能反光,夜里搂着人睡小木屋,谈的还是爱情。
可真实的情况呢?
知青点的炕是漏风的,冬天冻得脚趾头生疮,半夜饿得偷吃队里的红薯,被发现还得写检讨。
这些没人拍,偏拍了半夜私会、未婚先孕、接盘男主。
制片方后来道歉了,删了六段戏,加了三分钟老知青采访。
可这三分钟,像在伤口上贴了张创可贴,还说是诚意。
你删掉的是狗血桥段,可你没改掉的是整个创作的懒惰。
编剧团队平均年龄三十二,采风两周,翻了两本旅游手册就敢拍历史。
历史顾问的预算,还不够给主演买一双新鞋。
最吓人的是,年轻人真信了。
四成二十出头的观众说,这就是他们爷爷奶奶那代人的生活。
他们没经历过,也没人教他们怎么去分辨。
短视频里三分钟讲完一个时代,他们以为那就是全部。
而那些真正活过的人,八成以上说,你们把苦难拍成了偶像剧,把忍耐拍成了浪漫。
播放量破八亿,豆瓣评分四点一。
数据越好看,越让人觉得荒唐。
话题#真实的知青岁月#被看了十四亿次,不是因为剧,是因为有人终于忍不住,把家里的老照片、泛黄的日记、压箱底的粮票翻出来,一条一条发在网上。
没人请他们,也没人给钱,他们只是想说一句:我们不是你们剧本里的配角。
央视现在搞历史顾问库,平台搞双重审核,广电列重点审查。
可制度再严,也拦不住一颗不想认真的心。
你真想拍那个年代,不是找几个白发老人摆拍,是去听他们讲,怎么用缝衣针挑脚上的冻疮,怎么在雪地里走三十里路只为买一袋盐,怎么在信里写“一切都好”,却在背面偷偷画了颗泪。
这剧不是拍错了,是根本没想对过。
你拍的不是历史,是观众愿意相信的幻想。
可幻想久了,真历史就没人记得了。
来源:剧集探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