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凡人修仙传》播完两个月,每天还有两千万人点开,不是观众舍不得走,是系统根本关不掉——因为背后连着一个手游,预约两千多万,比很多一线明星的粉丝数还多。
古装剧突然不讲情怀了,开始算账。
不是那种老掉牙的“爱恨情仇”算账,是真金白银的账。
《凡人修仙传》播完两个月,每天还有两千万人点开,不是观众舍不得走,是系统根本关不掉——因为背后连着一个手游,预约两千多万,比很多一线明星的粉丝数还多。
以前拍古装,拼的是演员颜值、服化道精致,现在拼的是能不能把一个世界观变成流水线。
《遮天》《诛仙2》一堆项目扎堆备案,不是编剧突然灵感爆发,是资本发现:修仙这玩意儿,能无限复制。
你拍一部,我就能拍十部,只要人设不变,地图换一换,台词AI都能帮你写。
爱奇艺那个叫“灵眸”的AI,现在能自动生成符合角色性格的对白。
你让一个冷面杀手说“今日月色真美”,它能立刻改口:“血没擦干净,别装文艺。
”这不是科技,是把创作变成标准化生产。
导演不用再为台词纠结,编剧也不用熬夜改稿,效率上去了,味道……就有点像预制菜。
芒果TV的《水龙吟》在海外爆了,一亿两千多万播放,Netflix直接找上门合作《昆仑》。
你以为是文化输出?
其实是特效团队的活儿太硬。
人家不靠五毛特效糊弄,是真把山河云海做成了可出租的数字资产。
你拍一部剧,他们卖一套技术,赚的是两份钱。
最绝的是《宴遇永安》,把唐朝的饭还原出来,TikTok上五亿播放,海外冒出两百多家“唐餐体验馆”。
有人去吃,不是因为喜欢历史,是因为那盘“水晶脍”太上镜,发朋友圈能涨粉。
文化这东西,现在得先长得好看,才能被记住。
优酷的武侠基地搞虚拟制片,成本降了四成。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以后你刷到的每一部古装剧,都可能是在LED屏前对着绿幕演的。
演员不用跑雪山,不用淋暴雨,但你也会发现,那些风雪里的背影,越来越像P图。
没人再说“国风复兴”了。
大家开始谈IP矩阵、跨平台联动、海外授权、衍生品开发。
古装剧不再是讲故事的地方,它成了内容工厂的入口,连带把汉服、美食、游戏、文旅全拉进去了。
你追的不是剧,是系统。
有人觉得这太功利。
可你想想,十年前谁敢想,一部剧能养活一个手游、带火一家餐厅、卖出去一个韩国改编权?
现在不是剧变味了,是观众变了。
他们不指望被感动,只希望被喂饱——视觉上、情绪上、消费上。
你刷到一部新剧,第一反应不是“剧情怎么样”,而是“有没有周边”“能不能打榜”“有没有联动游戏”。
这不是堕落,是进化。
只是这进化,有点快,快到你还没回过神,它已经把你手里的遥控器,换成了手机支付二维码。
来源:想喝小芋圆奶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