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号,《好好的时代》上CCTV-8,梅婷演个跳舞的妈,田雨演个满手老茧的爸,五个孩子挤在一间老厂房的家属楼里,连饭都吃不齐整。
电视里又在演爹妈的苦日子了,可谁家的爸妈,不是这么熬过来的。
9月2号,《好好的时代》上CCTV-8,梅婷演个跳舞的妈,田雨演个满手老茧的爸,五个孩子挤在一间老厂房的家属楼里,连饭都吃不齐整。
这剧以前叫《六姊妹》,改名了,改得对——不是讲姐妹情深,是讲一个家怎么在时代碾压下,没散。
梅婷为了演好那个爱跳舞的妈,练了三个月民族舞,跳得脚趾头都磨破了。
田雨为了演技工,胖了十五斤,天天蹲在老厂区学开车床,手被油污泡得发白。
他们不是在演戏,是在还原那些被我们忘了的活法。
剧组真把80年代的家属院搬到了摄影棚里,搪瓷缸、铁皮暖壶、粮票、缝纫机,全是真家伙。
有人捐了自家老物件,说“这东西我留了四十年,就等有人把它拍出来”。
你记得吗?
那时候家里买一袋米,得拿着票排队,排到你,只剩半袋了。
妈偷偷把最后半袋留给孩子,自己啃窝头。
爸下班回来,不说累,只说今天厂里又裁了二十个人。
剧里有个女儿,剪了长发,偷偷摆摊卖袜子,被城管追着跑。
那是1985年,谁敢说个体户不是“投机倒把”?
可她咬着牙,把第一笔钱藏在鞋垫底下,给弟弟买了双新球鞋。
这些事,现在年轻人看觉得像考古。
可你爸你妈,当年就是这么活的。
他们没喊过苦,也没指望谁懂。
他们只是天一亮就出门,天黑了才回来,把日子一针一线缝起来。
最戳人的不是那些大事件——价格闯关、国企改制,这些词听着像课本。
是妈半夜起来,给发烧的孩子敷冷毛巾,手抖得连毛巾都拿不稳。
是爸在厂里被骂了,回家一声不吭,蹲在门口抽完半包烟,第二天照样去上班。
毛不易唱的片尾曲,口琴和手风琴一响,眼泪就下来了。
不是因为好听,是因为那声音,是你爷爷奶奶家客厅里,夏天傍晚常放的调子。
这剧不煽情,不喊口号,它就静静看着一个家怎么在风里站住。
你看现在,年轻人说内卷、说躺平、说压力大。
可你真知道什么叫“活着”吗?
是饿着肚子还把饭让给弟妹,是挨了骂不吭声,是明明自己都快撑不住了,还想着明天能多挣五毛钱。
这不是怀旧,这是提醒。
我们这一代人,太容易忘了,今天的安稳,是上一代人用命换的。
他们没留下什么遗产,只留下了一堆没说出口的累,和一堆没吃完的窝头。
这剧拍的不是过去,是那些被我们当成理所当然的,活着的尊严。
来源:潜龙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