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太奶奶3》凌晨开播,不是为了讨好观众,是为了抢走《盛夏芬德拉》的命。
《太奶奶3》凌晨开播,不是为了讨好观众,是为了抢走《盛夏芬德拉》的命。
10月26日零点,一部短剧要抢在所有人睡醒前上线。
这不是普通播出时间,这是战术突袭。
《盛夏芬德拉》靠凌晨前一小时的预热,首日热度破亿,靠的是精准卡点——大家刷完手机准备睡觉,突然来一集,停不下来。
现在《太奶奶3》直接提前十个小时,卡在所有人刚躺下、手机还没放下那会儿,不是想让你熬夜,是想让你一睁眼,热搜第一就是它。
它不等你习惯,它要你来不及反应。
听花岛不是在拍剧,是在打时间战。
他们知道,短剧的命不在剧情多好,而在“你什么时候看到它”。
《太奶奶1》靠新人爆了,不是因为演员多厉害,是因为没人猜到他们会用无名演员演大女主,观众觉得新鲜,讨论多,平台就推。
《太奶奶2》请来曾辉和王道铁,不是为了演技,是为了流量导入。
这两个人在别的平台已经火过一轮,粉丝基数大,一出现,平台算法立刻识别:这剧有流量基因,赶紧推。
结果李柯以连霸两个月热搜,不是她多红,是平台给她开了绿灯,因为数据好,投了钱,就得多出点成绩。
现在《太奶奶3》把陈添祥和梦娜塞进来,不是因为剧本需要这两个角色,是因为这两个名字能换点击。
陈添祥是谁?
他不是传统演员,是短视频里靠“疯癫人设”活下来的流量怪兽,一条视频能带几百万转发。
梦娜呢?
刚官宣进听花岛,还没演过正经戏,但她的粉丝量,比很多一线短剧女主还高。
听花岛要的不是演技,是“一上线,手机弹窗就炸”。
他们知道,观众不爱看新脸,但爱看“熟人突然出现”。
陈添祥一出场,评论区就有人喊“卧槽他怎么在这”,梦娜一露脸,微博话题就冲上热搜。
这不是演戏,是流量置换。
凌晨十二点开播,不是心血来潮。
《盛夏芬德拉》是下午六点上线,晚上十点冲上峰值,靠的是家庭主妇刷完晚饭、年轻人刷完游戏、老年人刷完新闻联播后的空档。
《太奶奶3》跳过这个窗口,直接打在凌晨。
这个时间,没人准备睡觉,但也没人有精力深度思考。
他们刷手机,不是为了看故事,是为了找点东西填满大脑空白。
这时候,一个熟悉的面孔突然出现,一句台词带情绪,一段剧情反转,人就停住了。
这不是讲故事,是制造“停顿点”。
平台算法最喜欢这种“高完播率+高互动率”的内容,哪怕剧情烂,只要人看完了、点赞了、转发了,它就继续推。
你可能觉得,剧情不好,光靠人设撑不住。
可你看看数据:《太奶奶2》的主演,现在还在热度榜前五,不是因为他们演得多好,是因为他们出现在一个被平台认证为“爆款模型”的剧里。
平台不是在选演员,是在选“能带动数据的符号”。
陈添祥是“疯批人设符号”,梦娜是“新流量入场券符号”。
他们不需要演得像真人,只需要像“能被转发的东西”。
听花岛的野心,不是做一部好剧,是做一部“能被算法记住的剧”。
他们知道,短剧的生命周期只有七天。
七天内,热度不上去,平台就撤资源,演员就回原位,观众就换下一个。
所以他们必须在前24小时,把所有能用的牌都打出去。
提前十小时,是抢时间;请两个非传统演员,是抢流量;延续前两季人设,是抢记忆。
他们不指望你记住剧情,只希望你记住“这剧我看过,它很炸”。
《盛夏芬德拉》为什么能破亿?
不是因为它有多感人,是因为它让五六十岁的阿姨们觉得“这女主角像我女儿”,让二三十岁的年轻人觉得“这男主像我前任”。
它戳的是情绪,不是逻辑。
《太奶奶3》也一样,它不讲道理,它讲“你认识的人突然变脸了”。
陈添祥从搞笑男变成狠角色,梦娜从网红变冷艳女主,这种反差,比任何剧本都管用。
观众不需要逻辑,他们需要“熟悉中的陌生”。
听花岛已经摸透了:短剧不是艺术,是情绪快消品。
你买一包辣条,不是因为它营养,是因为它够刺激。
他们做的,就是把剧情包装成辣条,一包一包扔出去,看哪包最先被抢光。
凌晨开播,不是为了让你感动,是为了让你来不及关手机。
你真觉得,靠一个新人女演员,一个短视频红人,就能打败《盛夏芬德拉》?
还是说,你只是想看到,那些你以为没文化的人,怎么用最简单的办法,把整个平台的规则玩得明明白白?
你刷到这条消息时,心里有没有闪过一个念头:下一季,会不会连编剧都不用请了,直接让热搜榜前十的人,轮流演一遍?
来源:运筹帷幄豆浆pw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