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电视剧《依依向北风》,每晚黄金时段热播,你有追看吗?盛雪竹、俞乐山、乔正君等知青的故事,看得我如痴如醉。
电视剧《依依向北风》,每晚黄金时段热播,你有追看吗?盛雪竹、俞乐山、乔正君等知青的故事,看得我如痴如醉。
1977年恢复高考,盛雪竹和王潇,激动得携手跳起来;报名成功后的雪竹,走在路上也兴奋得手舞足蹈;辅导书有限,两人约定一三五你看,二四六我用……
我也是一名老知青,这部剧让我回望来路,最想和大家聊聊的,是那个改变了一代人命运的关键时刻——1977年恢复高考。
1977年恢复高考,各界青年踊跃报名
当过5年知青、7年工人的我,曾跑到高考报名处问,1964年考过的能否再考?是失望的结果,才促成我后来报考教师成功的。
1977年恢复高考,如春雷般响彻中国,570多万名考生从山村、渔乡、牧场、厂矿……奔向考场。他们不再受限于“出身成分”,而获得平等走入考场、用知识改变命运的机会。
中山大学中文系77级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班级里,年纪最大32岁,最小仅16岁,已婚生子的也有好几个哩。
中大中文系1977级纪念高考40周年合影,吴承学在现场
这些学生特别勤奋用功,恨不得把逝去的光阴抢回来。
1977年恢复高考,是一扇突然打开的门,门后是570万人的希望。最终,27万佼佼者挤了进去,其中包括后来名动一时的……
1977年12月11日,21岁的潮州代课老师吴承学作答高考语文卷,喜见古文翻译题出自《愚公移山》——“这不就是我给学生讲过的课吗?”若干年后,他成长为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上:吴承学受长江学者奖/下:“多读经典培养独到眼光”
与此同时,湛江知青蔡东士,亦在考场奋笔疾书。30岁熬夜备考瘦了10斤,他几乎每场考试最先交卷,高考作文乃全市最高分!他当过记者,后任广东省委副书记、省政协副主席。
广东省原省委副书记蔡东士(右)
而在另一个考场,24岁的潮州民办老师陈平原,其《大治之年气象新》的高考作文,被当作范文登上《人民日报》!再后来,他已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了……
陈平原教授著作风采展/他说:一辈子的道路在于语文
正是有众多知青楷模鼓舞,当1978年底韶关市风采楼下,贴出“从市区干部/工人中招考中学各科教师”公告时,我瞪大惊喜的眼睛,用手按住剧烈的心跳自语:“报考,决定报考!”
招考教师公告当年就贴在风采楼脚柱上
极短时日的复习,也让我从上千名报考者中脱颖而出。经短期培训,我1979年就迎来学生们盼望的目光。
无数假日的在职进修,让我先后获取中文系函授大专、本科学历的同时,也不断提升了师德师智师能的水平。
我苦学乐教,课堂从初中变高中,职责从教研组长换成教务主任。难忘2007年教师节,我刚退休,荣幸接受市政协副主席率众到家慰问……
上图:毕业前学生邀留影/下图:带高二学生郊外活动
1964年北江中学高三级数学竟赛第一,高考却因“出身成分”落榜。我错过了太阳,但没有再错过月亮!才得以与1977年考入高校的27万知青一样,改变了命运!
机遇固然重要,但认清机遇并为之拼尽全力的决心,才是改变命运的根本啊!愿与读罢拙文的您,共勉!
【老知青召集令】:您是当年的亲历者吗?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年代和地点,讲讲您是如何抓住(或错过)那次机遇的,您的故事值得被铭记。
【机遇讨论场】:如果把你放回1977年,你能抓住那次改变命运的机会吗?
【人生选择题】:在您的人生中,是否有过一个“抓住月亮”的关键时刻?是辞职深造、转行,还是抓住了某个风口?
评论区盼等您啊!
来源:诗意水滴L